有没有人“精明一辈子”,到头来却变成了一...
有没有人“精明一辈子”,到头来却变成了一场“空”?答案是“有”,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邻居,我叫她张姨。张姨家中共姐妹五人,她最小,父亲是国营棉纺厂正式职工。张姨性格张扬泼辣,而她的几个姐姐则比较老实厚道,在“接班”的问题上,谁也争不过她,所以她早早就接替父亲成为了棉纺厂正式工。在80年代中期,能成为国营大厂的正式工,就等于“一步登天了”。上班拿工资,又能转成“非农业”户口吃“粮本”,所以她在择偶问题上,那可是百般挑剔。同是厂里的职工,她看不上,而厂里的年轻领导又没人能看得上她,这可把张姨的父母愁坏了。
最后,还是她爸托媒人给她介绍了一名铁路工人,她这才吐口答应。“铁路”又称“铁老大”,挣得多、福利好。(在那时候,一个临时工每月能挣三百多,普通国营工人能挣五六百,而铁路工人不算福利,一个月也能开个一千四五,你说“牛不牛”。)按说张姨能找个铁路工人当丈夫,也该满足了。不过她却不这么想,原来她丈夫是知青回城,安排到铁路上的,家里穷、没房,而张姨接的爸爸的班,所以照顾老人这份责任,就落在了她身上。她父母分的房子,自然也归她居住。
既然丈夫家没房,而她有房,那结婚后,自然就要住在丈母娘家。按常人来说,这是件美事啊!在娘家住,可以不受婆婆的气,又可以顺便照顾父母,一举两得。张姨的父母也很高兴,家里四间房,老两口住两间,小两口住两间,又能天天和女儿见面,多好啊。可张姨却不这么想,铁路工人怎么了,铁路工人没房,也白瞎。因为没房的事,她丈夫没少受她的气。可她丈夫老实啊,打又打不过,吵也吵不赢,只能自己忍着。
过了五六年,儿子出生以后,房子的问题更成了张姨的一块心病。本来以她家的条件,出去买几间平房,或自己出去盖几间新房都没问题,可她看不上,一门心思地想要住楼房。在90年代,能住上楼的,那都是“款爷”,镇长家也住不起楼房啊!她丈夫也劝过她,可张姨听不进去,非要“人前显圣”一把。她丈夫一看,得!!既然拗不过他,那老老实实跟着攒钱吧。在那个年代,铁路工人多少都是有点见识的,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了一个买卖,“卖估衣”。(就是卖旧衣服)
他与一个干列车员的工友合伙,从南方贩旧衣服回来,而后在公休时间,赶大集去卖。在那个年代,百姓手里都没钱,能花个“三瓜俩枣”得买个牛仔服、牛仔裤穿穿,也算赶时髦了。所以在那时候,只要衣服新潮,旧衣服也好卖。在南方旧衣服是按斤买的,贩回来按件卖,能不赚钱吗?张姨一看他丈夫这么能挣钱,马上喜笑颜开,有时两口子还一起出去卖。
苦干了两年,买楼的十万块钱挣够了,张姨又把心思放到装修、家具、家电上。她掐指一算,要买这些东西,钱还差不老少呢!可搬了新楼,不弄“一茬新”,心里还是有点不痛快。按她丈夫的意思,那就再干两年,不就够了吗?可张姨却等不了那么久。
90年代中期,正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期,干什么都挣钱。张姨是个有心人,她发现厂子里的业务员挣得特别多,于是她就想尽办法,办了脱产,当上了业务员。既然当了业务员,当然就要出去跑业务啦,有时候一单生意,两个业务员搭伙干是常有的事。张姨天天在外地跟着男业务员一起出差,时间长了,难免有些“闲言碎语”。
是个男的,听到这事也得“蹿火”!可他丈夫人老实,张姨性格又过于强势,他也只能“暗气暗憋”。张姨出差,短则七天八天,长则十天半月,他丈夫一看,我说你不听是吧,干脆不管了。除了按时上班,“估衣”也不卖了,天天泡到麻将馆里打麻将。
指着“打麻将”糊口的都是“人精”,他一个铁路工人到了麻将馆,就是一挨的宰货,短短半年时间,就把买楼的十万块钱,输了个精光。
张姨跑业务挣了点钱,想买楼了。回家拿存折一看,买楼的钱没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张姨是连哭带闹,她丈夫实在扛不住,就都交代了。一听钱都输光了,张姨直接就抑郁症了。前后闹了好几年,天天喊着和丈夫“打离婚”,人就跟疯了一样。
又过了两年,张姨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她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每天就在街上游荡,他丈夫在外面有了新的女人,也不管他了。后来,她的四个姐姐出面找妹夫评理,可男人一旦变了心“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她的姐姐没有办法,只能轮流照顾她。
老祖宗说得好,久病床前还无孝子,何况是姐姐!!谁没有家庭需要照顾,不出去工作,孩子吃什么?有很多时候,他姐姐顾不上她,张姨就一个人在外面流浪。
再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街面上就看不到她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也从来没有人过问此事,就好像世上从来没有这个人一样。
张姨的故事实在令人唏嘘,可这又能怪得了谁呢?她自己,或者她的丈夫,再或者两人都有错。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人生无常,命运多舛。做事千万不要过于执着,放别人一马,就等于放自己一马。谨记、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