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846年9月8日唐武宗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王若水点评: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诗篇,诗人借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史实和传说,形象地叙述了他们君臣之间回旋宛转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到唐代宗宝应年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改变唐王朝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安史之乱。经过安史之乱,就象唐朝的国势一样,唐玄宗李隆基从人生的顶峰迅速跌入深渊。他开创了汉族王朝最繁荣的盛世——开元盛世,最后却连自己心爱的妻子杨贵妃(唐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也保护不了,作为一个皇帝他差点失去自己的国家(其实他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位置),作为一个男人,他实实在在失去了自己的爱人。老年的唐玄宗,是何等悲哀啊。而故事的女主角贵妃杨玉环,香消玉殒马嵬驿,替他的皇帝丈夫担下安抚动乱的军队的重责。几近亡国的恩爱帝后,在历史上却没有遭到严重的骂名,其原因是复杂纠合的,但香山居士的这首名篇《长恨歌》的早早问世,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了。
李、杨的爱情故事发生后的五十年,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全诗分为三部分顺序展开。
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提携全篇,交代了唐朝祸乱的原因,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之后诗歌逐步展开,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后,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揽入宫中;接着,对杨贵妃的美貌和妩媚进行刻画,写出她凭借这些得宠于后宫之中,“三千宠爱在一身”。得宠后的杨贵妃福泽全家,“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过上了纵欲、行乐的生活,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荒废朝政,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人通过这一段对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宫中生活的写实,讽刺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揭示整个爱情悲剧的根源,这是“长恨”的内因之所在。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四句,写安史之乱的爆发,君臣仓皇逃蜀,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在这出“长恨”爱情悲剧中,杨贵妃客死马嵬驿是关键情节。“渔阳颦鼓动地来”,渔阳战鼓击碎了霓裳羽衣的歌舞升平,君臣的逃亡,山河的破碎,百姓的流离,需要人来负责。将士的矛盾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他们哗变,杀死了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一个男人,虽贵为帝王,却要杀死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而保命,是何等心酸,何等无奈,何等痛苦呀。恩爱夫妻,阴阳两隔,以后逃亡的日子里,无不有爱人的身影徘徊,蜀山蜀江,剑阁闻铃,空是“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年后时局稳定唐玄宗从蜀地经马嵬驿回到京城长安,此时人事巨变,他已经是被架空的“太上皇”,自己的恩爱妻子也入土了,空落落的宫殿,佳人不再,春风秋雨,孤灯无眠,“魂魄不曾来入梦”,曾经的誓言已成灰土,即使那梦中也是在难相见。“长恨”之歌,动人心魄。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这首诗的政治讽刺与浪漫爱情这双重主旨有机结合起来,推全诗至高潮,成为千古名篇。临邛道士上天入地,最后终于在海外仙山替君王找寻到了已经羽化成仙的爱人。“梨花一枝春带雨”,依旧是那样美丽的她,也是在蓬莱宫中苦度日月,仙人两隔,不见长安,玉容寂寞,含泪思念。她没有怨恨自己的皇帝丈夫,还是深爱着他,旧日情物长留身边,自是恩情不忘。托物思人,情誓真真,曾经的七夕承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要心坚相守,定会“天上人间会相见”,再续前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爱与“恨”跨越天地时空,绵绵不绝。
长恨长恨,是恨爱情的悲剧,还是恨国家的悲剧?李隆基是一个皇帝,但他首先还是一个人,一个有爱恨情仇的人,一个前期聪慧勤政,后期自满骄奢的人,他自己铸就了自己和国家的伟业,又自己亲手葬送了自己和国家的昌盛,甚至赔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和自己的爱情。一曲《长恨歌》,塑造了贵为帝妃又宛若常人的爱情,这爱情的阳光明媚,风风雨雨,誓言铮铮,美好希冀,百世传唱——有长爱,才有长恨,有长恨,更有长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都蔚点评:
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遵从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故他的前半生是兼济天下的痴情男儿,后半生则是独善其身的放浪文人,他的私生活和他的诗词一样,绝对的风流绮丽。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当时作者只有十六岁,凭着这首诗得到当朝名士的青睐,名满天下。此诗是应考习作,也就是命题作文,按古时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此诗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二字抓住了“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从《楚辞》“春草生兮萋萋”点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作者抓住这一特点,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蔓延大地,回答火的凌虐。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伟大精神,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 “侵”、“接”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作者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的草、诗人的心与送别的情浑然一体。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字字真情,语有余味,别具一格,堪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