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撩祸头,吊蛋,张三外四
皖北解词︱撩祸头,吊蛋,张三外四
撩祸头
方言读音:liāo huo tōu
简明释义:惹事生非的孩子。
几岁的孩童,常顽皮的不得了,旧时皖北人唤作:“蛤蟆都能摆子来尿来”。其中有一些,一天到晚,总是手脚都不闲着,用现今的话说,该近似于“多动症”。
仅仅“多动”,倒还没啥大不了。但这一类孩子,在跟他的小伙伴玩耍的时候,往往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不是拍人家一下,打人家一下,就是趁人家不注意,推人家一下,划破人家的衣服,而且毫无来由。下手重了,别的孩子就不愿意,或者一来一往扭打起来,或者哭着闹着找大人“告状”。
对这样的孩子,人称之为“撩祸头”,也叫作“撩事包”。
看出来了吧。所谓“撩祸”,其实就是惹事生非。故也叫“撩事”。一个“撩”字,把孩子“多动症”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撩祸”也不仅仅发生在小伙伴之间。比如,踢一踢路边的汽车,或者折断公园里的花木,都是“撩祸头”干出来的“杰作”。
皖北之地淳朴,皖北之人醇厚,崇尚的是厚道、老实。那些憨厚的孩子,常常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对象。而对那些“撩祸头”或者“撩事包”,言语之间,多有批评。当然,小孩子一时的“撩事”,或许尚可原谅。但如果成了习惯,待到十几岁时还是“撩祸头”,就须严加管束了。不然,真可能“撩祸”上身。
吊蛋
方言读音:diào dàn
简明释义:能人说能话。
相信各位都对歇后语不陌生。这种别致的语言表述方式,或比喻,或借代,或双关,或拟人,或假设,或夸张,往往能带来捧腹笑果。在皖北人看来,很多歇后语,都属于“吊蛋”话;那些首创某一个歇后语的人,就是“吊蛋”人。
农耕文明浸润的颍淮大地,滋养着的是循规蹈矩的皖北人。偶有人说出不一样的“能话”,自然像鹤立鸡群一般。人就以“吊蛋”呼之。“吊蛋”话,常能见人所未见,把本来不相干的事物相联系。初听起来,似乎有些突兀牵强;细品之下,却有豁然开朗之感。“吊蛋”人,实则头脑灵活,善于求同存异,在不同事物之间,搭建某种通达桥梁。
有些“吊蛋”人,不仅仅能说些歇后语一类的“吊蛋”话,他还能做出些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吊蛋”事。所谓“吊蛋”事,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独辟蹊径,让一些看起来做不成、办不到的事情,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很多人都以为,“山穷水复疑无路”,但“吊蛋”人灵机一动,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我拙见,“吊蛋”人恐怕都有个“吊蛋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他说的“吊蛋”话,有点类似于脑筋急转弯。他做的“吊蛋”事,常能人所不能,一般都属于“出奇制胜”的案例。
张三外四
方言读音:zhǎng sǎn wài sì
简明释义:外姓人。没有亲缘关系的人。
想来各位对“张三李四”并不陌生。据说,它源于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又据说,它与“王五赵六”一起,指的是杭州的四姓十八家。
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张三李四”的影子。甚至它还与佛相联系。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根本上,“张三李四”是个假设的人名,是泛称。但当这个词与颍淮人相遇,就发生了异变。一个新词诞生了。它就是“张三外四”。
在皖北,“张三外四”通常指的是外姓人。一个村庄,同一个姓氏,身上可能都有相同的DNA。那是血脉亲情的关联。而另外姓氏的人,就是那同一个姓氏的“张三外四”。
但有时候,姓氏不同却有亲戚关系的人家,也算不上“张三外四”。甚至有的走得近乎一些的纯粹的邻居,都不能互相划为“张三外四”之列。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生活乃至情感上的缠绕或者依靠。
因此,所谓“张三外四”,恐怕指的就是那样毫不相干的人。没有血脉相连,没有利益的纠葛,也没有一丁点儿的情分在。一个皖北村落中,一般都是祖辈为邻。其实,真的要说那“张三外四”,恐怕很难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