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凉皮配方在经营中的3次调整,说说餐饮的变化之道
今天再和大家说一下凉皮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无疑是当前的热门,而由于我自己在这方面,有过学艺和经营的切实经历,所以,能给大家分享一些细节方面有价值的东西。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和朋友们探讨餐饮经营的时候,总是喜欢提到一个“变”字,因人而变,随地而变,应时而变,把这个“变”字作为餐饮经营中的要素和大家探讨。
而对于大家来说,如果没有实践经验,这只能是一个概念,甚至有些抽象,那我就从以前经营的细节里挑出几个片段,和讲故事一样,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就以最简单的方式,单从凉皮这一个品种来说,由技术配方到市场效果,主要经历的三次变化。
第一次变,随地域而变;
以前我多次提到过在陕北延安学艺的经历,是由于一次过去访友,偶然在一个小店吃了一份凉皮,彻底颠覆了我对这种小吃的观念,从而产生了小吃创业的想法。
后来,我延安那位兄弟的老母亲,把自己的手艺教给了我们,我带着满满的信心,回到家乡,想走一条小吃创业的路。
为了保持原味,我带回了陕北本地的油,辣椒,花椒等一些调料,信心满满地找了几位家人和朋友,做好了凉皮给大家品尝。
在我满怀希望等待着大家赞赏的时候,大家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口味是陕西特色,具备自身特点,但如果想在本地打开市场,还要根据大众口味做一些调整。
例如说本地人最喜欢的麻酱这类调料一定要有,形成适合不同消费群的红油、麻酱等不同的种类,然后根据我们本地人的口味,又对辣椒、醋水等等,多次进行了调整,直到大家品尝后一致的赞不绝口,才开始规划开店的事,这是根据区域的差异,作的第一次调整。
第二次变,随市场而变;
在最近一些朋友交流配方时,也能看得出来,很多时候大家都想要一个标准化的指标,例如说盐多少,醋几勺等等。
但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当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时,一个统一的标准是很难确定的。
因为我们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我们在一开始做调料的时候,由于换了一个品牌的盐,咸度不同,而操作时还是按原有的克数使用,最终造成口味过咸,只这一个细节,就造成了负面的市场效果。
我们各地的调味品,品种繁多,口感各异,怎么能有一个标准化的东西,让大家照搬呢?只能以这个配方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口味特点,通过试做和让大家品尝,再经过调整,最终来找到自己的调味比例,这是一个最现实的办法。
而即使我们做得再标准,在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时候,首先就有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这个喜辣,那个喜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需要,而如果我们在销售中,具体的每个人去问,从时间和效果方面都不会很好。
因此我们又做了第二次变化,把所有的调味品等,首先品牌固定,然后做出一个最均衡的标准用量,给所有顾客调制的,都是这一份东西,只有两个区别的指标,麻酱与红油,辣与不辣。
而在售卖台的旁边再增加一个自助调味盘,辣椒用的很辣,醋用的很酸,对于那些有特殊口味需求的朋友们,让他们自助解决,而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说,自己调制出来的东西,首先会有一个认可的心态,实行起来效果不错,这是根据市场的情况,做的第二次调整。
第三次变化,根据季节的变化。
这次变化是我这个做事情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的得意之作。
在我们这个地区,凉皮在更多人概念里,是夏天的热门小吃。而当冬季来临,我们怎样改变它的存在形式,让它仍然成为市场的热门?于是我当时采用了一种把凉皮拆解细分,再组合的思维方式。
其实如果把凉皮拆开来理解,它的本质也是一种面制品或者米制品等,只是采用不同的工艺,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韧性、筋道等。
如果从这个层次来看,那么它的调味方式,就可以不局限于夏季的麻酱、红油、料水等,就可以参考其他同类小吃的一些调味方式,再把它搭配组合,形成新的品种。
于是后来我们推出了三个品种,以凉皮和烤冷面的结合,推出了烤凉皮;凉皮和炒面的结合,推出了炒凉皮;凉皮和酸辣粉的结合,推出了热汤凉皮(口味分酸辣和麻辣)。
烤凉皮,炒凉皮,热汤凉皮,成了我们在冬季的一个系列产品,由于概念新,口味佳,当时这个创新竟然成了我们的招牌,因为它具有大众喜爱的差异化和个性标识。
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的第三次调整。
总体来说,无论是按区域,按市场,按季节的变化,都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把配方拆分,搭配,再组合,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是一种比较灵活务实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以几个小片段为例,来给大家说明一下小吃的变化方法,我想表达的不是凉皮这一种小吃,而是经营中的一些运用思路,有些时候这些标新立异,不被一些遵循传统的朋友所喜爱,但我认为首先经营看重的是实效,没有实效就失去了经营的基础,仅供大家参考。
自然门美食e族 一心一意做价值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