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可信的沙丘之谋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三十三)

这一篇的主要内容用标题已经足以概括——史记里关于沙丘之谋的故事的可信度很低。
这么说显然是有很大风险的,难免被人指责虚构历史、胡说历史。
因为史记对于沙丘之谋的记载实在太详细了。
后世所有教科书、所有历史大家的史学著作、所有历史写手的历史故事、随笔,对于始皇帝死后的权力交接,都以沙丘之谋为基本史实。
无数人根据沙丘之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评点历史人物得失。
然而,扁舟仍然坚持本连载一贯以来的观点;
史记里汉帝国之前所有有鼻子有眼的记载,大多可以当故事会看。
秦始皇有没有皇后?
我们没法知道了,因为史记作者司马迁也找不到任何历史资料去判断这个问题。
秦始皇有几个妃子,他的众多儿子的生母是谁?
我们也没法知道了,因为司马迁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
帝国的第二个皇帝胡亥即位时年纪多大?
司马迁也说不准,因为找不到有力的原始资料,所以有说21岁的有说12岁的。
帝国的第三个首脑秦王子婴到底是胡亥的兄弟还是始皇帝的兄弟还是更远的亲戚?
答案还是不知道。
帝国的皇帝、国王、后妃,这些重大人物的基本身份信息都缺少资料,官方资料缺失之严重可想而知。
现在却突然间出现沙丘之谋这样有鼻子有眼,有完整对话甚至还带心理活动的资料,可能吗?
当然,扁舟并不认为司马迁是在胡说八道,或者质疑司马迁记载的可信度。
司马迁绝对是以认真的态度进行史料编撰的,他的所有记述都是穷尽可以找到的资料。
只不过很多事情没有原始资料,但是现实社会盛传一些版本,作为史学家不得不记录它。
我们以始皇帝死亡和二世接班的过程,来具体说明如何分析看待史记的记载。
记载方式一看就像摘录的原始资料,且倾向性比较淡的基本客观事件,相对准确度很高。
比如这些:
(始皇)至平原津而病。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行,遂从井陉抵九原。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始皇帝巡行天下至平原生病,派蒙毅回咸阳祈福,七月病死在沙丘。
巡行队伍继续前进,通过井陉口进入山西,然后北上沿长城一线边防巡视,到包头后才南下进京。
胡亥以太子身份在首都咸阳即位,九月将始皇帝安葬在始皇陵。
这些都是基本的行程和重大政治变动的信息,记述方式也简洁而不带政治倾向性。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记载基本来自原始官方资料,大致和事实相差不远。
但众所周知,这些相对准确的基本事实并不是故事的重点和高潮。
故事的重点和高潮是围绕着始皇帝的遗诏展开的。
史记说始皇帝遗诏给了太子扶苏,还暗示让太子扶苏即位。
但是皇帝病的很急,来不及把遗诏发出去,就病死了。
知道皇帝遗诏的只有胡亥、赵高、李斯等很少数几个人。
于是胆大包天的赵高开始冒坏水了。
他出于个人的权力私欲,决定假传圣旨。
接下来赵高开始了一系列经典操作,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后说动了胡亥与李斯。
然后李斯和胡亥与赵高联手,决定秘不发丧。
他们之所以秘不发丧,是为了一个惊天大阴谋:
伪造圣旨,杀死手握30万重兵且被始皇帝遗诏指定为接班人的公子扶苏,同时被杀的还有大将蒙恬。
而胡亥李斯赵高他们假装始皇帝没有死,继续完成原定行程。
但是始皇帝死了,尸体都臭了啊,这咋办?
赵高和李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假装说皇帝想吃臭咸鱼,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一堆臭鱼,掩盖皇帝的尸臭。
直到传来喜讯,傻白甜扶苏自杀了,蒙恬被捉住了。
他们这才如释重负,跑到九原后走秦直道飞速赶赴京城,拿出伪造的遗诏,宣布胡亥即位。
这个故事很热闹很精彩,但是首先就有一个大问题要回答:
这么机密的谋划,只有赵高李斯胡亥等少数几个人知晓,怎么传出去的?还传的如此详细?
这个故事是标准的谋反篡逆,这三个人在台的时候不可能透漏半分。
唯一可以自圆其说的可能就是:秦王子婴在扳倒赵高以后,审讯得到了他们的阴谋并广为宣扬。
但是这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是子婴团队公布的说法,我们凭什么去判断这是历史事实而不是用于宣传来伪造的谣言呢?
当然,前面的推测充其量只能说明故事缺乏可靠来源,不能得出故事毫无可信度的结论。
扁舟之所以说故事毫无可信度,还在于故事本身的关键因素不可靠。
比如说秦始皇是否真的会遗诏公子扶苏即位。
之前介绍过,始皇帝分扶苏为上郡侯看着蒙恬,显然皇帝对于扶苏很重视,也寄予很大期望。
但是期待扶苏成为拱卫首都的强藩和培养扶苏为接班人不是一回事。
皇帝迟迟没有公开接班人,本身就说明皇帝对于强势皇子心存顾虑。
从历史来看,一个顾虑皇子的强势皇帝,他的皇子如果一个已经有了强大班底,往往不是他的首选接班人。
一般强势皇帝有意向培养接班的皇子,在皇帝巡游时往往会作为候补皇帝在首都监国。
始皇帝出巡按照史记记载留下来监国的是丞相冯去疾,看来皇帝确实没有立太子。
这种背景下,某位皇子被始皇帝带在身边培养,就有很深的政治意味了。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胡亥是皇帝最后一次出游唯一带在身边的皇子。
皇帝出游没有皇子监国,意味着重大决策仍然由移动中的皇帝一手抓。
这个时候跟在身边的皇子,极可能有机会跟随皇帝获得大量的处理决策军政大事的第一手经验。
从这个角度看,皇帝更有可能是在全力培养胡亥,皇帝本来就打算让胡亥当接班人的可能性不小。
而且史料有佐证,蒙毅被处死,中央责难他非议太子,离间皇帝和太子关系,蒙毅是这么回答的:
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
蒙毅明确的说了始皇帝重点培养胡亥已经有很多年了。
当然这些都是推测,我们并不能仅仅根据推理就认为故事纯属虚构。
真正让我们得出其可信度很低的关键在于——沙丘之谋的故事不符合基本的政治常识!
这个故事的细节部分和基本史实出现了一个根本无法解释的重大矛盾。
那就是李斯赵高胡亥小范围的阴谋与出巡队伍继续按原计划完成行程。
为了解释这个矛盾,故事只好把臭鱼都拿出来做了道具。
几个高官发起了一个足以全家族灭的阴谋,却丝毫不顾根本不可能保密的环境,一路上足足走了两个月。
这是很难想象的事,就好比人没法吃屎为生,草木长不出猪肉来一样!
上节我们也详细介绍了,始皇帝在首都的时候,就经常通宵达旦处理各项帝国事务。
出巡在外,权力不放半点的始皇帝,要处理和决策的政务只会更忙。
所有政务仍然照常办理,皇帝每天不知道要看多少文件,找多少人开会,做多少批示。
我们就问一个问题,要秘不发丧,那每天始皇帝要处理决策的所有事务必须继续进行吧?
两个月的时间,李斯赵高胡亥要伪造多少份文件和签字文书?
他们难道是脑子进水的三岁小孩,嫌自己脑袋不够硬了?
在沙丘之谋的故事里,只有胡亥李斯赵高等大人物是人,其他人都是没有任何脑子的工具。
所以才会有只有李斯胡亥赵高在想事,其他人都是无欲无求的木头人这样幼稚的内容。
但实际上呢?皇帝病重派人回去祈福了,知道的人就不少了。
更主要的是,皇帝突然不接见不开会了,皇帝的乘舆出现了尸臭,皇帝的批示仍然每天出来。
你当队伍里的其他人是傻子?
李斯是是丞相,是政府首脑,赵高是中车府令,大致可以认为是皇帝贴身护卫队的首领。
他们两个是有点权,可他们离一手遮天实在还太远。
队伍中有多少扶苏和蒙氏兄弟的人?有多少宗室的人?有多少其他派系的人?
如果胡亥李斯赵高只是五六个人的小团队的阴谋,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他们每天都必须要伪造皇帝签名,每天都在干足以立马被人拿下砍脑袋的事。
政治斗争不是请客吃饭,政治斗争残酷无比。
李斯赵高们在找死,只要杀了他们马上就有两个巨大的位子空出来,这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诱惑!
队伍中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立即传递消息,如果沙丘之谋是真的,那么这支队伍走不了十天半月,李斯赵高就会被人砍掉脑袋。
所以,如果沙丘之谋这样的小圈子阴谋是真的,那么接下来他们唯一可行的选择只有一个:
立即以皇帝病重需要立即治病为由,最快速度赶回首都。
但实际是队伍继续按原计划完成行程,那就意味着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以胡亥为接班人率领大家继续前行是皇帝的遗愿,而且已告知大家并得到了队伍中高层的普遍认可。
要么,李斯赵高的阴谋是队伍主要中高层集体讨论的结果,队伍继续前行并以胡亥为太子是组织意见,绝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个人意见。
巡行队伍为什么要继续北上,走两个月才回京呢?
这里有着特殊的背景和独特的原因,我们先卖个关子,以后再说。
21世纪初,海外友人向北大赠送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包含一篇《赵正书》。
赵正就是指的秦始皇,秦王族是嬴姓赵氏,直接称赵正是当时的习惯。
有趣的是,赵正书也包含了对始皇帝病死和权力交接的详细记载。
赵正书的故事里,秦始皇死时的场景和史记里大相径庭。
故事里秦始皇临死前向李斯、冯去疾托孤,大体场景我们对比下刘备托孤诸葛亮,曹睿托孤司马懿就好了。
《赵正书》明确说明,立胡亥为太子,甚至让胡亥在自己死后立即履行皇帝职责是秦始皇本人的意思。
当然,我们不能说赵正书就一定是史实,我们后面会分析,赵正书其实也是在讲故事。
但赵正书的故事,至少没有完全不符合基本政治常识的部分,即便是故事也比史记记载的故事可信度高不少。
大家肯定会感兴趣,史记和赵正书的记载和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
又为什么会出来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呢?
不妨卖个关子,聪明的朋友们,是否有猜到些什么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