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是一个千古伪命题!
引子: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河南人都知道的一句话。
意思也很好理解,凡是能够占据中原地区的政权,都能够得到整个天下(就是中国)。他从一个侧面形容了中原地区重要的战略价值,成为一句河南广为人知的宣传语。
然而,这句话你真的懂了吗?
1
何谓中原
河南,也称中原。
把中原两个字拆开,中代表区位,中原位于整个中国的中部。
当然今天看河南的位置,并非中国的几何中心,偏北,偏东一点,但是在一千年前的中国(主要活动区域不包括新疆西藏和两广,是以整个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从当时人的视角来看,这片土地确实是活动的中心位置。
第二个字就是“原”,这也很好理解,《康熙字典》中“原”就是平原的意思。
中原二字联系起来,实际上指的是位于古中国——华夏中心的一块平原带的意思。并且有点意思的是“原”和“源”在古代通用,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源头”的意思。
古代中国九州大致分布图▼
然而“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没有明确公认的出处。
现在公认的出处是在战国末期,秦制定统一六国战略时,战略家范雎向秦王献策:“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之枢,以威楚赵,这可能是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出处。
而秦国在之后统一的过程中,也确实是先灭韩、魏,占据中原进而吞并天下的。
然而,如果你真的认为只要占据中原,就能吞并天下,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中国战争历史的整个角度来看,仅仅占据的中原的政权反而是无法统一整个国家的,甚至是短命的。
2
中国历史看统一
让我们来列举一下2000年的中国统一历史:
秦朝,历代秦王起于雍凉(甘陕一带),始皇帝进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大一统。
西汉,刘邦起于关中,完成大一统。
东汉,刘秀起于河北,完成大一统。
曹魏,曹操起于兖州,后据河北,统一北中国。
西晋,司马氏代魏而立,完成大一统。
东晋十六国政权,旋起旋灭,不足而论。
北魏,起于山西,统一北中国。
北周,起于关中,统一北中国。
隋朝,杨坚代周,完成大一统
唐朝,李渊山西起兵,进据关中,完成大一统
五代十国,战乱纷争,下文详论。
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完成小统一。(未能收复燕云)
金朝,起于东北,统一北中国。
元朝,起于蒙古高原,南灭金宋,完成大一统
明朝,太祖先据江淮,北伐元朝,完成大一统
清朝,起于东北,席卷中国,完成大一统。
新中国,我党先据陕甘宁边区,后占东北,最终完成统一。
可以看到,从中国封建社会以来,完成的大一统的政权,极少是从中原起家,进而席卷全国。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曹操起家中原,先占河南,迁都许昌,但是最终在曹操手中未能完成全国性的统一,曹操病逝那年,孙权和刘备还分别割据在江南和四川,直到以后50年,才由代魏的司马氏完成真正的统一。
3
得中原者失天下
如果从微观历史上看,如果一个政权仅仅有中原地区,他反而是容易覆灭的,这段历史以五代十国最为典型。
唐亡之后,中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都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 仅占据中原地区。
二、 短命,最长不超过20年。
三、亡于兴起于中原之旁的其他政权。
后梁,被兴起于山西的后唐政权灭掉。
后唐,被起兵于太原的石敬瑭灭掉,后者成立后晋。
后晋,被起兵于河北的契丹灭掉,契丹扶植后汉政权。
后汉,被起兵于太原的郭威干掉,后者成立后周政权
后周,被赵匡胤陈桥兵变干掉,成立了北宋。
谁知道,200年后,立都中原(开封)的北宋政权,被兴起于东北的金政权灭掉,依旧没有改写中原政权被周边政权吞并的历史。
4
棋局中国
中原盛产古都,中国八大古都,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半数产于中原。
中原盛产皇帝,开国皇帝中,刘秀生于南阳,司马炎、赵匡胤生于洛阳,曹操、刘邦、朱元璋出生地也在广义的中原的苏北、皖北一代。
那么中原为什么不能成为统一的发源地,而只能成为被统一的对象呢?
这还需从中原乃至中国的地理态势说起。
从地理的角度看,传统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江淮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两湖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上述九大战略要地并不全是按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来划分,而是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在军事地理的格局中以其地形、地势的原因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它们在历代战争中也的确显示出了它们作为一个个独立单元的地位。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特别是明末之前)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中国的这些地理单元,地利优势天壤之别。
比如四川,群山环绕,高山峻岭,只有长江才是古代出川入蜀的较好通道,然而即使是一旦守住三峡,外地想从长江攻入四川也是极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抗日战争以重庆为陪读,以四川为基地。日本从上海打到武汉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直到日本投降,也没有能攻入四川,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然而有些地理单元,军事地理条件偏弱,比如山东,东西南北皆可进攻。日本七七事变之后,不到半年就攻陷济南,山东全境失手。
5
中原——易攻难守之地
中原处四方之中,可以合九州之全势。中原之地,没有天险大山守在四方,只有一条黄河勉强可以防御,而且黄河冬天可渡。
河南向东为平原,直达山东、安徽。向西虽有山地,但是通过函谷关、潼关,也容易到达陕西。向南,虽有大别山,但险峻不足。向北,虽有黄河,过河之后便是一马平川。实际上河南也是属于易攻难守之地。
这种地势,和平时期,中原为四通八达之地,为四方联系的枢纽,也容易控制四方,所以封建王朝也愿意立都于此,所以河南古都很多。但是,在战时,这种地势容易变成拉锯的战场,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几场大仗打下来沃土就变成了焦土。
在这个问题上吃亏最大的是曹操,曹操青年起兵于山东,一直活动在中原地区,很早就在迁都许昌,掌握的了中央政权的主动性。但是他一直在中原和别的势力缠斗,先是徐州陶谦,后是淮南袁术,特别是吕布政权,与之恶战很苦。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始终未能快速扩张。
这是因为,中原四战之地,四面均能受敌,每当曹操想剿灭一个方向的敌人时候,另一个方向总是出现另一个政权的侵犯,始终不能专心经营一个方向。比如就是一个小小的宛城(南阳)张绣政权,曹操就征伐三次,才算彻底平定。
直到中年后期,官渡之战胜袁绍,利用袁绍政权的内部夺嫡矛盾迅速占领河北,才算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在这之后,迅速完成山西、关中、汉中、荆州的征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然而,统一北方之后的曹操,体力和健康已经完全被戎马生涯耗尽,不能完成最终中国的整个统一。虽然其中有刘备的崛起的因素,但是早年纠缠于中原车轮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6
历史规律
《三国演义》开篇就讲了中国治乱之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通常,一个统一的王朝的大乱,是因积弊太深而瓦解,天下便随之分崩,而演成群雄逐鹿的局面。这往往是三个阶段的过程。
第一阶段:四方任何一方出现动乱。
第二阶段:四方的大乱影响到中原,导致中原大乱。
第三阶段:中原的大乱,波及到四面八方,从而天下大乱。
明末的历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
李自成起于西北关中,但迅速在西北活动,兵进河南,而后攻入北京,天下大乱。而后金政权虽起兵更早,但始终在东北一隅进攻,长久未能突破山海关,进入中原,前期反而兴不起更大的波澜。直到他打入关内,才开启快速统一的进程。
然而,统一却是这一过程的逆流程。
第一阶段:四方的任何一方完成局部统一。
第二阶段:局部统一的政权进入中原地区,完成和别的政权的战略决战,占领中原。
第三阶段:在中原统一的基础上,兵出四方,其他未完成统一的方向传檄而定,形成大一统局面。
唐初的历史,就是这一进程的最好备注。
李渊太原起兵,很快占领关中,定都长安,完成小的局部统一,有了战略基地和后方。然后派李世民等将领攻击河南的王世充政权,在洛阳周边完成和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的战略决战。之后占领中原,迅速占领四方,完成统一。
7
何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因此,在历史治乱、分合的交替变迁中,在从治到乱、从合到分的阶段,据中原四战之地者常难,据四方山川险地者常易;而在从乱到治、从分趋合的阶段,只有走出四角争中原者才有机会争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则终难摆脱偏霸局面。
在任何全局性的角逐中,中原都是必争之地。进取天下,中原为必取之地;只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问鼎的竞技场。
所以,永远,“得中原”是“得天下”的第二步,而并非首步。首先占据中原者,很难得到完整的天下,即使勉强统一,一般的也只能是个小的统一局面(有一方未能纳入统一)。这也许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正确解读。
注:部分材料引于饶胜文《布局天下》一书,在此表示感谢。
(完)
米宅米宅:米宅旗下,专业研究全国房地产的宏观、前策、户型、房企、景观、运行、营销、成本等领域,有案例、有分析有数据、是你了解房地产、购房置业的好帮手!《米宅米宅》:mizhaimi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