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行记之寒山寺
苏州行记之寒山寺
文/吴琼
说起苏州,“苏州园林”这四个字似乎不需要一秒钟便能够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即便是没有去过,这个响亮的名字在园林景观中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到了苏州,除了园林之外,还有一处风景名胜是一定要去的,那便是寒山寺。
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由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很久便想到苏州这座古城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终于得了个机会前往,怎能不去寒山寺瞻仰一番。
进入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与这里的建筑和风景比起来,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它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故事。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自幼一起长大、非常要好的好朋友,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寒山长大后,父母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女方是家住青山湾的意味美丽姑娘。可谁知,这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得知了真相的寒山心里十分难过,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他决定成全未婚妻与拾得的姻缘,于是给拾得留了一封信,便到苏州出家修行去了。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拾得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自那以后,二人不但在此地一同修行,还引得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这座寺院最初被命名为拾得寒山寺,后来简化为寒山寺。
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据《寒山寺志》载,最初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诗碑。然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明所书残碑。现在看到的,是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这碑上所刻的诗句便是张继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问世,给寒山寺带来了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大多数人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去一睹寒山寺风采的原因。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本想大展宏图,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 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这首诗语言并不如何深邃,篇幅也不长,只是将几处引人惆怅的不同的景致用精准的词汇概括起来,再组合到一起,却能如此打动人心。后人都说,张继或许是因为未能考中状元,寄居在此,作下这首诗是为了表达自己壮志未能得酬的失意。但就是这个未能状元及第的人,却因了这样一首小诗而闻名天下、流芳千古,可当年的状元又在哪儿呢?他高中之后又有怎样的成就呢?
人们欣赏风景、建筑绝不仅仅是在欣赏它的美丽,更是在品味其内涵和文化韵味;而风景、建筑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背后的那些故事,才能成为名胜,流传于世。
吴琼
wu qiong
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漂河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