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之旅
李 北 多
钟馗百图出版(下)
护佑之旅
李北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感叹项羽的著名诗句,却道出了多少义士毕生的抱负与追求。而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就有这样一位人物,在关于他的传说故事里,其生前才华横溢却因相貌丑陋而备受歧视,亡后却变成了传说中真正的“鬼雄”,驱魔辟邪、引福纳瑞,人人晓其威名,家家挂其神像。他,就是钟馗。
钟馗走进我的记忆,还是我童年时在老家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的时候。小时候过新年,不仅穿新衣放鞭炮,家里还要贴门神。在我的老家,把贴门神叫作“挂旗”。“挂旗”时,门上那个精壮大汉有些可怕:一只手握宝剑,怒目圆睁,满脸胡须,丑陋却威严。后来知道这个门神叫钟馗。
书上说,钟馗,字正南,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能驱除邪祟的神。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人,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奇异,可这奇貌之下却藏着一颗刚正不阿的心,且才华横溢、光明磊落、胆气过人。也许正是因为钟馗的貌丑心正,才成为了人们心中可以驱魔逐祟的正义化身。
近几年,我利用假期周游了我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现在韩国首尔的国立博物馆、日本的京都博物馆都有以钟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博物馆、美术馆也都藏有“钟馗”。看来不仅在中国,在亚洲,甚至在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钟馗的身影。
钟馗算得上是一个世界级名人,更是一种带有象征意味的文化。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明皇梦中见钟馗捉鬼为其治病、大显神威,便命画圣吴道子依他的描述画出钟馗神像,张贴起来用以驱邪除祟,钟馗画由此开始了千余年来持续不断的护佑之旅。
从吴道子的第一张钟馗像诞生至今,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有无数画坛大家画过钟馗,因此绘画史中留下了璀璨丰富的钟馗画。以国画形式为载体的佳作尤其丰富,难以计数,风格纷繁复杂,人物形象千变万化。按类别分,有驱邪除害喜迎祥瑞的吉利画,有展现画家忧愤之情的讽刺画,有与寒林、梅花、松竹等脱俗题材融合的文人画;以形象论,有武将,有文人,有福星,有鬼王;看表现形式,有精勾细描的工笔画,有水墨淋漓的大写意,有兼工带写,也有道劲的白描。虽然钟馗画在创立之初是为了驱邪纳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变,钟馗画的人文内蕴也在拓展,拓展过程中被寄予了画者更加丰富的内心情感,因此拥有了其他题材无法表现的深度和寓意。这些艺术形象更利于体现“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的绘画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愿望的发展、转变。
钟馗起源于宫廷,流传于民间,受到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文野交融,雅俗共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画家钟爱钟馗题材,使其长盛不衰的奥秘。我以为,钟馗画之所以能够频出佳作,并不仅仅依靠其驱祟避邪的功用,更多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民间百姓及历代文人赋予了钟馗百变的身份、万能的神力和越来越丰富的思想内涵,钟馗因此具有了更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人情味。钟馗传说和钟馗绘画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更替、文化的融合,在发展中成就了这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民俗和绘画艺术的佳话。
我画钟馗始于二十多年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求学时,见到当时的老师袁武画过四尺斗方的钟馗,但见他中锋运笔,简洁流畅,形象极度夸张概括,觉得很有意思,就学着画了几张。自此,对钟馗的喜爱种在了心中。
在其后的十几年间,不断有人求画钟馗,我也陆陆续续画了几百张各种神态的钟馗画。这中间除了学习历代名家的精华之作,还借鉴了许多民间的艺术形式,如竹雕、木雕、瓷雕、泥塑的钟馗造型,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和创变绘画技艺。如今选出一百幅以作结集之用时,才发现沉浸钟馗题材也在深化着我的精神追求。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敢苟同。在当代只能说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从来不缺少共性的精神寄托。而主张抑恶扬善、弘扬正气,企盼消灾除难、福瑞降临是中华民族一直的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中国精神融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成为永久的风尚。“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钟馗画的火爆,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李北多作品欣赏
李北多简介
李北多,黑龙江省海伦县人,先后考入解放军大连陆军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1997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2000年结业于中央美院国画人物高研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百家画谱编绘撰稿人。
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美展并多次获奖。作品广为国内外美术权威机构和国际友人收藏。著有《李北多画集》,《李北多国画人物》、《李北多皇家园林写生集》、《百仙画谱》、《百将画谱》、《百相画谱》、《钟馗纳福迎祥百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