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概要

医圣张仲景为集经方之大成者,以内经热论中六经辨症的思路,很适当地将古人传下的经典汤方,用六经辨症的法则,来让后学者都能很精准地使用经方。

我们用一个图来给诸位一个概念,所谓的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我们分为六气,如图所示。

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气的运行,是顺时针运行,这是无病的状态,医生必须知道什么健康状态,中医是健康专家,不像西医是疾病专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医的肝病专家,结果病人与医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恶化,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则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医圣张仲景为集经方之大成者,以内经热论中六经辨症的思路,很适当地将古人传下的经典汤方,用六经辨症的法则,来让后学者都能很精准地使用经方。

我们用一个图来给诸位一个概念,所谓的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我们分为六气,如图所示。

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气的运行,是顺时针运行,这是无病的状态,医生必须知道什么健康状态,中医是健康专家,不像西医是疾病专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医的肝病专家,结果病人与医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恶化,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则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伤寒论以六经辩症为篇,共397个条辨,110个处方,具体见上表。

一、名词解释

在《伤寒论》原文里有几个名词一定要注意,否则会导致误解。

1、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

二、太阳、阳明、少阳

2、心下:指的是胃。
3、胃:指的是小肠。
4、阴阳
「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分「阴阳」,表为「阳」,里为「阴」。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阳」。

二、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病有三种:中风,伤寒和温病。

三、太阴、少阴、厥阴

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有汗:中风,用桂枝;无汗:伤寒,用麻黄。表症分中风与伤寒。
张仲景在太阳篇出了三个代表方,第一是桂枝汤(中风),第二是葛根汤(温病),第三是麻黄汤(伤寒)。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
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
阳明病一定没有呕,呕一定在少阳,咳是在太阳。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阳明证。不恶寒就是病在阳明,如果恶寒就是病在太阳或少阳,阳明证看不到怕冷的,故能食,所以肠胃的蠕动很正常。
“太阳”代表表,“阳明”代表里。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葛根汤;太阳与少阳合病,就是用小柴胡汤;进入阳明,比较偏重阳明的时候,就是承气汤;少阳与阳明合病,就是用大柴胡汤。

三、太阴、少阴、厥阴

【内经】里面说咽喉的部位是三阴所会,「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三阴经都会在咽喉的地方。
肺里热往上跑,跑到上面来就是喉咙痛,跑到下面就是下利, 热往两边跑,所以用猪肤汤主之;全部在下面, 桃花汤主之;全部在上面黄连阿胶汤主之。
金匮里面只有两个排脓汤方,其一就是甘草桔梗汤,所以这脓肯定是肺里面化脓,肺里面痰太多了;第二当归赤小豆散,用来治痔疮化脓;另外是薏苡附子败酱散,这汤方是已经转化成腹膜炎,盲肠炎,大黄牡丹皮汤来不及煮,转成腹膜炎的时候用的。
少阴病,下利,少阴病的人会下利就是里虚掉了,什么时机用白通汤?
第1:四逆汤,会用到四逆汤一定是手脚冰冷了,可是四逆汤的主证,是肠胃里面的热能没有办法达到四肢,简单讲就是「中阳不振」,中焦的阳,脾胃的功能不好,或味口不好,舌苔白白的,里寒很盛,脾胃没有热度,所以造成手脚冰冷的就是用四逆汤。
第2:附子汤,附子汤在用的时候,表里皆寒且虚,连阳都不足了,所以附子汤可以补阳的不足,如果是表寒里虚,阳气很足的时候都是小青龙汤证。
第3:白通汤,是阴盛在下,虚阳在上,白通汤的目的是让上下通达,所以少阴证下利的时候,因为里寒太盛了,上焦的胸阳、心阳没有办法往下走,结果下焦的阳不足,上面的阳下不来,变成上面是热,下面是寒,下面的肠胃没有蠕动,东西就坏死掉,造成不断的下利,这时候就要用白通汤。
利水的方子:
1:五苓散,如果是表热造成的小便不利,表太热了水气不得下降就是五苓散。
2:如果是表寒,寒束在表上面,水没有办法发散,水结在下焦就是小青龙汤。
3:如果是里面虚寒掉的造成小便不利的就是真武汤。
4:猪苓汤是水热并结,里面发炎了,西医用试纸测小便里有红血球,因为结石把输尿管刮破了,造成小便带血,所以猪苓汤里面有阿胶止血。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
有虫的时候:

(1)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

(2)牙龈有白点;

(3)眼白有蓝点。
膀胱结到的时候,小腹痛是主证,就是「中极」到「关元」这一带剧痛,膀胱结有四种状况:
1:水结膀胱,少腹痛,最明显的状况是小便不利,这时候用五苓散。
2:血结膀胱,少腹痛,小便不利,用桃核承气汤。
3:热结膀胱,少腹痛,小便红涩,小便出来有刺刺的感觉,用猪苓汤。
4:冷结膀胱,也是少腹痛,小便色白,用真武汤。
寒利用通脉四逆汤、热利就用白头翁汤。
热利的主证:
1:手脚不寒
2:便臭
3:脉数,数代表热代表发炎了
像痢疾的症状就是白头翁汤证,像霍乱、伤寒是下利清谷为主证。

参考书

1、 《伤寒论辑义 》日本  丹波元简
2、 《证因方论》 清 汪汝麟
3、 《世补斋医书全集》 清  陆九芝  傅青主 戴天章
4、 《徐灵胎医书全集》清  徐大椿(灵胎)
5、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
6、 《石室秘录》清  陈士铎

7、 《黄帝外经》清  陈土铎

8、 《伤寒论解说》日本  大冢敬节

(0)

相关推荐

  • 六经病欲解时

    ​仲景"六经病欲解时" <伤寒论>的大纲 "六经病欲解时"张仲景 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未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 "六经病欲解时& ...

  • 运气学说气化理论与伤寒学的关系探讨

    "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中医】倪海厦伤寒论全解析

    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512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 共计1452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十一月-十二月阅读排行榜 [中医]中医千首方剂歌诀最全版本 [中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