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美国一脚踢翻法国,永远改变了葡萄酒的世界
美国人曾经拍过这么一部喜剧片,名字叫《酒业风云》,艾伦·瑞克曼主演,票房还不错。
电影《酒业风云》海报,美国红酒轰炸巴黎
电影讲述了加州纳帕谷一位固执的老律师,为了追求自己的葡萄酒梦想,辞职酿酒,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妻子离开,债务缠身,用心酿造的葡萄酒惨遭变质,看不到未来的老律师只好沮丧地回到律师事务所,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合伙人的资格。
老律师的儿子没有放弃,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将自家酿制的葡萄酒委托给一名英国酒商。
没想到,在一场不贴酒标的品酒大赛中,那瓶酒击败法国顶级葡萄酒,取得第一,自此打破了法国酒统一天下的格局。
绝望的老律师倍感欣慰,他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酿造出了能与法国酒抗衡的霞多丽葡萄酒。
这个看似老套的故事,实际上来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
1976,葡萄酒历史的分水岭
在1976年之前,法国葡萄酒横扫世界,鲜有竞争对手。
法国人认为,只有法国才拥有最完美的气候、最完美的土壤和最完美的葡萄,因此也只有法国才能酿造出最优质的葡萄酒。
直到1976年的5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一场葡萄酒盲品比赛上,来自顶级酒庄的法国葡萄酒败给了默默无名的美国葡萄酒。
这场比赛推翻了法国葡萄酒的王者地位 ,并改变了葡萄酒的世界。
1982年的拉菲,法国优质红酒的代表
业界以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的“巴黎审判”来讥讽这件史事,犹如引发了法国酒史上的的木马屠城记,自此之后,世界各国的葡萄酒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控方代理”,英国人史蒂芬·斯皮尤利
组织这场美法葡萄酒评比的,反而是名英国人——史蒂芬·斯皮尤利(Steven Spurrier)。
他是一位狂热的葡萄酒爱好者,在巴黎开有自己的葡萄酒专卖店和葡萄酒学院,商业与教育的结合,让Steven先生名利双收,与众多达官显贵交好,跻身进巴黎葡萄酒名人圈。
由于会说英语,来自美国加州(纳帕谷)的酿酒师们经常前来兜售他们酿造的葡萄酒。此时的美国葡萄酒在法国人眼中,只不过是粗制滥造的酒精水。
Steven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来自加州的葡萄酒口感很好,值得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
于是,当他的商业伙伴——来自美国的Patricia Gallagher女士,提议在巴黎举办一次加州葡萄酒品鉴会,以纪念美国独立战争200年时,Steven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斯皮尤利说”(加州酒)是非常非常好的葡萄酒,那我为什么不为它做点什么呢?“
两人在1975年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他们先后去了美国加州,挑选了6款赤霞珠葡萄酒和6款霞多丽葡萄酒,这些酒,在当地才卖到6美元左右。
返回法国后,两人广发邀请函,但是大多数名流并不感兴趣,美国产的葡萄酒,能有什么好喝的?
为了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品尝前两个星期,Steven决定将酒会采用盲品形式进行,并在其中加入最优质的八款法国酒,与加州葡萄酒同台竞争。在以这次碰撞为蓝本拍摄的电影《酒业风云》中,编剧认为斯皮尤利是为了招揽生意,才推广加州酒。
美国时代周刊驻法国记者塔贝(George M.Taber),在第一次收到邀请的时候就拒绝了,他说,“每个人都知道法国酒会赢,所以为什么要为它浪费一天呢?这根本是以卵击石。”
后来出席,也是因为那天实在无聊,泰伯才友情参加。
参加比赛的其他评委,也都抱着玩乐聚会的目的,没有人,包括活动的组织者斯皮尤利,认为美国酒能够打赢法国酒。
不可思议的比赛:乱拳打死老师傅
1976年5月24日,法国巴黎洲际大酒店。
参与品酒会的9位法国评审员都是葡萄酒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米其林餐厅老板,顶级酒庄拥有者,《葡萄酒评论》主编,波尔多特级酒庄协会主席……
壁画《1976巴黎审判》,珍藏在英国伯克郡纽堡,向世人讲述43年前那值得纪念的一刻
画中主要人物,当时的名流评委们
接受品评的葡萄酒分为红白两组:
红酒组全由红葡萄之帝“赤霞珠”酿造,6款加州葡萄酒对阵法国4款顶尖波尔多佳酿;
白酒组全部由“霞多丽”酿造,也是6款加州葡萄酒对阵4款顶级勃艮第佳酿。
每瓶酒都做匿名处理,采用统一酒杯,评审官以20分制为标准从高到低给葡萄酒打分,之后评委会再把分值求和平均,确定出葡萄酒的总体排名。
参加评酒会的记者只有一个——美国《时代》杂志的塔贝(George M. Taber),他有一份品酒时所供应葡萄酒的顺序清单,评审官们则没有。
他记录下了这次盛会的第一手资料:
活动当天,先品尝的是白葡萄酒,评委们几乎在同一时间举杯,晃动,观察色泽,嗅闻香气,啜饮,舌尖转动。
评委们在品酒
“啊,这肯定是法国酒!”法国美食作家协会主席雷蒙德·奥利弗(RaymondOliver)说道。
塔贝对着酒单一看,那款酒其实是1972年美国加州菲马修道院产的霞多丽。
另一位评审官——《新指南》杂志总监米落(Claude Dubois-Millot)先生更不靠谱,他在品完一杯酒后,自信满满地说道:“这绝对是加州纳帕谷的酒,一点香气都没有!”
事实上,他品尝的是1973年法国勃艮第产的Bâtard-Montrachet顶级白葡萄酒。
随着一支支白葡萄酒送下去,法国评委们纷纷得意地表示:他们已经从“低贱的”美国酒中找出了“高贵的”法国酒。
品鉴结果公布后,却让人大跌眼镜。
来自美国加州蒙特莱那酒庄的霞多丽葡萄酒摘得桂冠,法国芙萝酒庄的佳酿屈居第二,第三名和第四名还是加州酒。
美国蒙特莱那酒庄,最出名的酒款为反而是蒙特莱那赤霞珠干红葡萄酒
塔贝写到,名次揭晓,这些葡萄酒大师们个个都目瞪口呆。
红酒组品鉴,法国评委们虽然又羞又恼,但是谨慎了许多,第一杯、第二杯……直到第十杯结束,金碧辉煌的大厅内一片寂静。
法国酒总该胜出了吧?
事实上,红酒组别中有三支顶级波尔多酒,在1970年就被波尔多葡萄酒全行业联合会评为45年来最优秀的红酒。剩下的那支波尔多也是1971年的陈酿,曾被联合会列入“优秀”等级,参赛阵容可谓星光熠熠!
据记者塔贝回忆,斯皮尤利先生选择这4只酒的原因,是在于连他自己都相信:红酒组别中,美国酒是无论如何都赢不了法国酒的。
法国波尔多,世界葡萄酒中心。波尔多葡萄酒也有着“葡萄酒皇后”的美称
即使加州的葡萄园一样气候宜人,历史悠久,酿酒师们结合印第安人的传统,不断推陈出新。
可是法国酒的王者地位早已磨灭了他们的锐气,当地酒庄普遍认为,能够守住本州的中低端市场就已足够。
纳帕谷(NaPa Valley):美国著名酒谷,举世闻名的加州葡萄酒产地
本着这一心态,斯皮尤利先生索性挑了4家一流水平的法国酒庄,认为评委们会轻而易举的把自己的老乡给认出来。
而对阵的那6只美国红酒,大多都是从加利福尼亚的乡村酒馆广告牌上找来的!
可是比赛结果同样让人大跌眼镜。
名次揭晓,产自美国加州鹿跃酒庄的赤霞珠以微弱的优势击败木桐酒庄的佳酿,再次拿下第一。
鹿跃酒庄是纳帕谷最著名的酒庄之一,盛产被誉为世界上品质最高的赤霞珠葡萄酒
法国人这次不只是惊讶羞愧了,他们恼羞成怒,很不高兴。
红葡萄酒组评审结果
法国评委,《葡萄酒评论》的主编 Odette Kahn当场要求拿回她的记分牌(她两次将第一名的分数打给了加利福尼亚酒),不过被拒绝了。
Odette Kahn女士
事后,她将不满发布在自家杂志上:
“从这次盲品会中我唯一得到的收获就是加利福尼亚有某些葡萄种植者能够生产少量的优质、能让人愉悦品鉴的酒……我相信法国酒业乐于知晓此事,但是从这件事也不得不宣布加尼福尼亚的酒“打败”了我们的好酒,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
另一名评委Pierre Tari,当时不仅是波尔多列级酒庄联盟主席,还是玛歌市长。因为没能品出辖区内的木桐和候伯王,联盟内的酒庄纷纷向他发难,Pierre Tari声誉一落千丈,被迫辞去了玛歌市长的职务。
品酒会的其他评委也都遭遇了种种不公和非议,被指责为法国葡萄酒的背叛者。
当然,品酒会的组织者斯皮尤利先生也遭到了法国酒界的惩罚,他在许多葡萄酒机构都遭受冷遇,还在勃艮第酒庄买酒时遭受驱逐。
多年以后,斯皮尤利先生和部分参评者握手言和
法国媒体在这件事的报道上,都集体噤声。
整个法国社会都不愿意相信,来自波尔多的顶级名庄以及勃艮第的优质霞多丽,会输给毫无名气的美国纳帕谷葡萄酒。对于当时的法国人来说,自家的葡萄酒输给美国人就像法国队输给国足一样。
直到3个月后,右翼报纸《费加罗报》才发表一篇短文《葡萄酒大战发生过吗?》,认为比赛结果“是可笑的”,“根本无需严肃对待”。
半年之后,另一份法国大报《世界报》才发表相关文章,口径与前者完全一致。《时代》记者塔贝则成为法国人的眼中钉,连续几年都被酒业单位拒绝接待。
法国葡萄酒输了,全世界的葡萄酒爱好者赢了
傲慢自大的法国人不愿承认比赛结果,但事实胜于雄辩。
来自新大陆的葡萄酒击败法国葡萄酒的新闻,经塔贝的报道,传遍了全世界。
时代杂志的报道
比赛用酒——加州酒的酿造者Mike Grgich,是克罗地亚移民,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在酒厂里尽情跳舞,唱歌。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来自加州的葡萄园,不懂一个法语单词的乡村酿酒师,尽然打败了欧洲老师傅。
加州蒙特莱那酒庄的总经理在得到比赛结果后,只是谦逊地说了句:“不错,来自乡下的穷小子居然赢了。”
那时候,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场比赛,改变了世界葡萄酒产业的历史。
直到越来越多的葡萄园在全世界遍地开花,越来越多地区的酿酒师有了新的信念:除了法国人,我们也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
葡萄酒品牌百家争鸣,法国葡萄酒不再独领风骚
不管傲慢的法国人承不承认,这场比赛确实让法国葡萄酒的王者地位摇摇欲坠。
就像美国评酒大师罗伯帕克(Robert M. Parker)说的那样,
“巴黎品酒会摧毁了法国至高无上的神话,标志了葡萄酒世界民族化时代的来临。这是葡萄酒历史的分水岭。”
新兴的美国葡萄酒就像一个懵懂莽撞的儿童,却能将德高望重的法国大师一脚踢下神坛。
在巴黎审判上夺得第一名的两款加州酒,被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纳入馆藏,入选《见证美国历史的101件物品》。
参与评酒的评委Aubert de Villaine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说:
“我被人指责为背叛者,但我始终认为我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在那个年代,我们法国人自以为是葡萄酒世界的最强者,但其实我们的很多葡萄酒都越来越平庸,那次事件正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来自新大陆的竞争,让法国人不得不摈弃陈旧的观念,反思自我,积极拥抱新技术的革新。
各个地区葡萄酒产业的兴起,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多选择和体验。
更重要的是,从1976年开始,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
品红酒时,人们不再迷信权威,迷信产地,迷信品牌,他们开始回归需要的本身——好不好喝才是评判红酒的标准。
法国的葡萄酒确实很好喝,但是别的国家同样能造出来,甚至能超越法国佬。
就如加州纳帕谷鹿跃酒庄拥有者Baseler先生所说的那样:正是因为1976年的巴黎审判,人们才明白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好酒不问出身。
酒如此,包如此,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