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 || 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和合共生何以可能?

编者按: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迷人的话题,吸引着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外到国内,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何雨的《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和合共生何以可能?——以江苏为例》在探讨省区单元空间中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表征及其深层逻辑的基础上,指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文化政策,不宜过于激进化、功利化,而应致力于寻找文化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和合共生。以下摘录其主要观点供大家品读。
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和合共生何以可能?
——以江苏为例

经济始终要嵌入于文化之中,为文化影响,受文化驱动,但也会反作用于文化,推动文化的转型、更新与再定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意象之一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版图之一,江苏文化的精神意象与地域性格是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与重大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出求真务实、安土重迁、海纳百川、精致灵动、诚实守信等五大气质。与之相应,在文化型塑下,江苏经济表现出守正创新、制造为本、开放高地、有原无峰、平稳致远等五大特色。

制度创制、政策设计、体制机制优化等措施,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区域文化的渐变与区域经济的剧变之间存在迟滞效应,构成了省区单元文化政策的刚性约束性条件。检视现实发现,省区单元上的文化政策往往过于功利化、激进化,无视区域文化传统与路径惯性,也缺乏对文化变迁规律的应有尊重。过快的文化转型,不仅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伦理基石、价值导向与精神动力,反而导致人们思维混乱、无所适从,引发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等多种问题。

构建良性文化与经济关系,消除高质量发展中的消极文化因素,壮大积极文化因素,是区域文化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但这一政策体系不是粗暴移植,也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在顺应文化变迁累积性、穿透性、延续性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心智养成、情感培育涵化人们的行为模式,再借助于行为模式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

对于江苏来说,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引领作用,需要处理好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正确看待创新与守正的关系。创新诚可贵,守正价更高。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能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性。在创新驱动道路上,要始终把合法合规合公意的守正作为前提。

二是妥善处理外来与本来的关系。要处理好“三统”关系:本土的文化道统、外来的现代西统,以及红色的革命政统。要解决“两大转换”:时间上的“古今转换”与空间上的“外中转换”。

三是辩证认识区域文化因素的优势与劣势。区域文化个性因素在成就区域经济的同时也限制区域经济。应以平常心看待江苏“有原无峰”状态,可以积极向高峰准备、出发甚至冲刺,但不要急于一时,而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静待花开。

四是努力引导区域文化在分合异同去取中良性消长。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与行政区的“四区异构”是客观省情。应在尊重次区域差异基础上,努力寻求不同文化的交汇点,分中求合、异中求同,逐渐形成一个与行政区同构的文化区,同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区域文化进行再更新与再完善。

五是积极推动区域文化由耕读传家向商读传家转变。经济高地与文化高地的相辅相成是江苏最为鲜明的地域标识。经济表现形态可以变换,但以书育人、读书传家、书香门第传统不能变换,要在从耕读传家到商读传家的转变中谱写江苏文化新篇章。

原文刊发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文化与经济”栏目。

作者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