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比不知道好
王朔生造了一个词“知道分子”,吓倒了一批人。可见王朔和若干年前的琼瑶姐姐如今的琼瑶阿姨一样,都是有市场号召力的。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水平高,是人民群众的福,因为他会引导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水平低的则只会为你编造一些虚幻的故事,向你灌输错误的观念。“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为琼瑶掀起的“小燕子”现象痛心疾首。但琼瑶才不管你如何捶胸顿足,只要有钱赚,《还珠格格》续集拍得越多越好。王朔似乎没有这么恶劣。对于他的言论,我们可以慈悲地说一声:“原谅他的无知吧!”
王朔道出了一个现象:很多人只满足于“知道”,而没有真正的“知识”。这个现象不是今天才有,起码好几十年前就已有人为此写出很漂亮的文章。但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那些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几乎每一个门类都有创见的“通才”大概是一去不复返了。就连王朔很佩服的作家阿城,就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无法同达·芬奇相提并论的。阿城也是我很佩服的知识分子,但他近来又是谈书法,又是谈犹太人,在我看来就颇有几分“知道分子”的做派。
在很多领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做一个“知道分子”。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黑洞理论,近年来的“克隆”,世界上真正能懂的都没有几人,更何况对它们有“知识”。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你不得不“知道”一些东西,不然,一来你会显得像个怪物,二来也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比如艾滋病、疯牛病,你总得“知道”一些预防常识,不然就可能一命呜呼。更重要的是,“知道”是“知识”的基础。只有对某些东西“知道”,才有可能对其发生兴趣,进而取得“知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是知识,也就是真知灼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连“知道”都不愿知道的“无知者”能做的只有发一些怪论,迷惑人心。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4年3月18日《检察日报》声若蚊蝇专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