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施恩不必求德,他人无怨便是德
道德经:人生去除刻意,以“无为”治世,便也无祸端。
01
《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的概念,所谓“无为”,除了我们所理解的抛开自己的过度妄念之外,也有其中一层意思,就是抛开自己的主观思想。
在生活中,让一个人生变得更糟糕的根源,或许并不是外界的因素,而是自己的妄念。
内心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存在着超越实际,过度的需求与欲望,而正因这一切的恶念驱使,才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糟糕。
所以,能够让自己的念头合乎适度,不以妄念产生祸端,便是人生最好的捷径。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人争夺的时候,天下都没有人与你争夺,这是在道家思想中,以“无为”的角度阐述的智慧,这一种智慧能够改善的也是人的主观心性。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大部分人信奉的都是以“争”为本的概念。
整个时代的教育观念与方式,都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种观念:凡事一定要争,争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是,小时候争名,长大了争职位,争功劳。
可是争到最后,真的争到了自己人生的福气吗?或许能够争来眼前的点滴小利,但是丧失的却是人生永久的福气,而且在争的过程中,在自己所看不到的本质层面,也存在着意想不到的损失和祸患。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许攸,这个人本来是袁绍的部下,非常聪明的一个人。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给袁绍出了不少的计策,可袁绍不听,许攸这个时候就有一种“千里马没有遇到好伯乐”的感觉,自己空有一身才华,没想到遇到一个这么不开窍的老板。
于是心一横,打算跳槽到曹操的公司。
曹操之前就听说了许攸的大名,毕竟都在同一个圈子,彼此也了解,曹操每天看报纸,了解“战争快讯”的时候,也能看到许攸的美名,对于这个小伙子,曹操非常满意,早就想把许攸挖到自己的公司,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所以当许攸投奔自己的消息传到曹操耳朵里的时候,曹操高兴的连鞋都没穿,光着脚一路小跑,跑到大门口去迎接。
曹操两手拍着,鼓掌大笑着说:“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曹操对于许攸多么的看重。
后来击败了袁绍,占据冀州战争之后,许攸为曹操又立大功。
但是这个时候危险却来了,他自恃功高,在曹操面前也开始放肆,当着很多人的面直接喊曹操的小名,说到:“阿瞒呀,要是没有我,你可得不到冀州啊。”
曹操一听,心想:这小子早上假酒喝多了吧?但是脸上假装镇定的说:“是的,是的,你说的没错。”
后来又有一次,许攸跟着曹操进了城池大门,对身边的人说:“曹家要不是因为我,都不能从这个门中进进出出的。”
后来曹操实在是按捺不住了,命令手下将许攸杀掉,也就是这样,一个足智多谋之人,却因自己的过于聪明而成了刀下亡徒,实在可惜。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永远不要过度强调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也不要过度炫耀自己的才德,所有的过度自夸自耀和刻意的急功近利,都会让别人认为我们另有所图。
02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说的非常好: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为人处事不必刻意追逐名利,能够做到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对待别人施舍不一定要求回报,只要别人没有怨恨于自己,就是最好的回报。
万事不可争功劳,更不可刻意的强调别人的感恩,信任也不是因施舍而得来的,所有的刻意强调都是背离事物的根本,所有主观的妄为争取,都是背离自然之道的妄为。
所以有人在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种体验:自己很努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根源就是因为自己在过度进取的过程中,已经背离了人生之道,让自己陷入了尴尬境地,却因不自知而一错再错。
《道德经》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语好像在反说一样。
不刻意强调功劳,不刻意争取别人的感恩戴德,以“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智若愚”的姿态处世,处于混沌之态之中,便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国学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