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 “老三届”的女老生和女小生
1950年8月,北京的《新民报》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启事,戏曲实验学校首次向社会招收新生。条件大致为年龄10—13岁,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等项。几天以后又在同一报纸上登出一项重要说明,“本校招收学员是以男演男、女演员为原则”。男演男、女演女今天看来很自然,但在解放初期确实需要“说明”一番。建国前的京剧科班,如【富连成】、【荣春社】、【鸣春社】等,都只收男孩子,旦角一律由男孩学演。较新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虽然招收女生,但同时也培养男旦演员,如李金鸿、陈金彪、陈永玲等。戏校的这一说明的意思非常清楚,即解放后新型戏校崭新求变,不同于旧科班,将以学生的性别来分行学戏,不再培养舞台上颠倒阴阳的演员了。
事实确是,自五十年代迄今,中国戏校从未培养一个男旦演员,有趣的是在没有男旦的同时,“老三届”(包括1955年从沈阳分校并入总校的学生)中却出现了几位颇不错的女老生和女小生。
她们当中最突出的要属李鸣岩了,戏校早期演的正工老生戏,大多由李鸣岩担纲。她原从其父李连甲学戏,由《四维》转入戏校后,又得谭小培、贯大元等名家教诲,演技有很大进步。那时候她经常上演的不但有《击鼓骂曹》、《搜孤救孤》等文戏,还能动《定军山》、《战太平》等靠把戏,都很受欢迎。后来她改行学老旦,先后求教于刘子元(刘秀荣的父亲)、孙甫亭、李多奎等老师。目前李鸣岩已经是颇负盛名的艺术家了。1993年春天,她曾经举办了舞台生活50周年专场演出,除了上演老旦戏《望儿楼》、《洪母骂畴》之外,还露了老生戏《辕门斩子》和《战太平》,两个行当皆属本工,都非常精彩。我们曾写过一首贺诗以示祝贺:
驰骋氍毹五十春 老生老旦尽传神
六离门里铿锵语 采石矶前百战身
斥佞骂奸留正气 望儿训子显慈心
菊坛谁道凋零甚 拭目凝神又见君
李鸣岩还是一个“性格”演员,她在改学老旦之前,还演过一段一般由丑角应工的“婆子戏”。如《四进士》里的宋士杰老妻万氏,《牛郎织女》的刁嫂嘎氏,《孔雀东南飞》里的恶婆婆焦氏,以及《拾玉镯》里风趣善良的刘妈妈,她演得个个活灵活现,极见光彩。
和李鸣岩同时期的另一位女老生是魏克虞,早期她常演的有《二堂舍子》、《选元戎》等。她早于鸣岩学老旦,两行皆演。1956年她毕业分配到新疆乌鲁木齐京剧团工作。1964年全国现代京剧汇演时,该团上演的剧目是《红岩》,魏克虞在戏里扮演双枪老太婆,亦极成功。
李鸣岩演唱京剧《孝感天》选段:听儿言不由娘珠泪悲惨
1955年春天,戏校沈阳分校迁京并入总校,曾作单独汇报演出,其中也有几位不错的坤生,如在《盗宗卷》里饰演张苍和陈平的杨韵青和孔雁,在《群英会借东风》中又分别饰演孔明和鲁肃。她们的嗓音都较苍劲,少有“雌音”,毕业后她们都留校任教,极少演出,但当前许多优秀的青年老生,都得到过她们的教导。
郑佩君是东北过来的女小生,在《群英会》、《黄鹤楼》里演周瑜,扮相清秀端庄,台风大度,嗓音脆亮无脂粉气。毕业后分到外地,再没有看到过她的演出,不知落脚在哪里。
安莉也是“老三届”的一位女小生,曾主演《取洛阳》的岑彭,扎淡粉靠,颇有些武生的架式。后期安莉很少粉墨登场,毕业后也留在母校工作。
另一位女小生是赵慧笙。她擅长演小生戏里的小孩,如《岳家庄》的岳云,演来稚态可掬,非常活泼可爱。在舞台下赵慧笙也是有名的“假小子”,留分头,穿男生制服,言谈语止没有一点儿女孩子气,和我们一班小戏迷相处得非常自然。说来有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全以男孩对待赵慧笙,谁也“不知木兰是女郎”。后来赵慧笙去了福建京剧团。七十年代曾经办过戏曲教学工作,为福建省培养京剧人才作出了贡献。
(摘自《“老三届”与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