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崔峻明
1、处理好探究学习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在探究学习中,无论是探究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与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技能联系在一起。每个问题的解决和研究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与技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会促进学生主动加深、拓展学科知识与技能,把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技能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知识列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大都列出相关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并提供了不少可供教学设计使用的情景素材,为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实现“把化学基础知识学习纳入探究学习活动”的要求,创造了有利条件。
2、强调探究性学习,不可忽视接受性学习
由于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具有无比优越性,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但基于间接经验的接受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仍然大量存在。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两种学习方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学习活动中,二者相辅相成。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在我国新课程体系中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的强调了接受性学习,把它置于中心地位,而探究性学习则被忽略。今天我们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它在课程中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3、探究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内或课外
《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案例有的是课堂内探究,有的是课堂外探究。《课程标准》指出应多开展课堂内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
4、探究活动的要素可多可少
应当从学生实际和探究课题的复杂性出发,设计探究的基本要素,确定探究活动的重点环节。《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的案例并非都包含八个要素,如案例1探究活动的要素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
5、探究活动的顺序不是固定的
“进行实验”这一要素既可作为搜集证据的途径,也可以为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学习案例1进行实验这一要素为了提出问题;案例2进行实验这一要素作为搜集证据的途径。
6、科学探究的水平层次可高可低
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八个要素,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
7、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表达与交流这一要素: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 论。又如制订计划这一要素: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订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其中口头与书面、教师指导与小组讨论的形式不同,教学还可创设更新颖的形式,灵活运用。
8、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可强可弱
要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特征的活动十分不易,把握不好,会成为目标和线路都是既定的形式,教师给学生过多过细和过于直接的提示,会导致学习过程探究特征的丧失,所以怎样创设探究意境来引发驱动性问题的产生,怎样依据学生学习过程和心理研究,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值得化学教师不断摸索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