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杀丛林食人族——隐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吃人事件
谈起食人族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非洲那些原始部落,人们普遍对食人族感到恐惧,想一想就令人害怕,有人传言说中国曾有过食人族,这个传言到底是真是假?中国历史上不仅有食人族,而且还很多。
先前曾介绍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古文经典多包含至少二层含义,使用甲骨文本义可破解出另一层含义,比如甲骨文解密孔子《论语·学而篇》第6节以及甲骨文姓名解密“金庸《笑傲江湖》人物之谜:自从平地起双木,君为辟邪妾为君”等等。现以诗词歌赋中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唐诗《端午》为例进行破解,而破解后的内容即包含有丛林食人族的秘密。
唐玄宗李隆基《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破译“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老将军顶天立地屹立如神似与乾坤合一,密切关注着各个地区的隐秘食人族,时刻受女神、太阳神庇佑的老将军率军离开城郭。
监督人民孕育培养新生命、播种农作物,人民相助鼎足四方;道路蜿蜒曲折,(老将军率军)在丛山峻岭中四处出击、设置陷阱,为国家人民赢得生命安全保障,无惧深入丛林深处豪气凌九霄。
【简说】
从破解的古诗内容可以得知,即使在大唐盛世,食人族都还普遍存在,而且分布在多个地区,因为食人族会捉大唐子民去吃,伤害事件频繁发生,引发恐慌,以致惊动朝廷,不得不调动军队前往受害严重的地区进行猎杀剿灭。古代原始丛林众多,食人族隐身在丛林中,想要彻底铲除是十分困难,在“为什么古代城郭晚上要关闭城门?”一文中曾讲过古代修建城郭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不仅要防范盗贼抢匪、外敌入侵、野兽伤人(参见破解《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真相6 :人兽大战),还要防范食人族的危害。
本诗是赞扬老将军率军英勇狙杀丛林食人族,并取得胜利,为国民赢得安全保障,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关于食人的记载,在史书上记录的有很多。《墨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关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意思是说,鲁阳文君告诉墨子:"在楚国南面,有个有吃人风俗的国家叫做桥,在这个国家里,长子一出生就杀了吃掉,称为宜弟,如果味美就送给国君吃,国君吃的高兴了就奖赏孩子的父亲。难道这不是恶劣的风俗吗?"墨子回答说:"即使是中原各国的风俗,也是这样啊!他的父亲因攻战而死,则抚恤他的孩子,这与吃人家的孩子而后奖赏孩子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自己不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别人吃他们的孩子呢?"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羯胡人食人无疑。关于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晋阳秋》一书中记载的较多,羯胡人行军打仗从不带粮草,他们把汉人女子当作“双脚羊”来饲养,随时奸淫,随时宰杀烹食当作军粮食用。
齐桓公北伐回国,叹道:“天下异味皆尝,但未得食人肉耳。”易牙听了,把长子烹煮,献给桓公品尝。
至于在战场上吃人或因饥荒而食人的记载就更多了,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极度匮乏,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人吃人的现象会增多。
比如:岳飞在《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关中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春,正月,前秦苻坚朝飨群臣,时长安饥,人相食,诸将归,吐肉以饲妻子。(《资治通鉴》)
唐朝安史之乱(755年-763年)时,山西睢阳被围,守将张巡、许远誓死守城,粮尽食人;后来城破,人口从三万人降到四百人,多是被士兵吃掉的:“(张)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瘦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新唐书》卷192)
【注释】
端
:老人持仗而立。
午
:屹立如神。
端午:此处指老将军顶天立地屹立如神似与乾坤合一。
临
:密切关注各个地区。密切关注监督各个地区。参见“破解老子《道德经》的真相10: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中夏
:隐秘食人族。夏的甲骨文象形是一个人被砍掉手、脚四肢,身体被肢解。
複
:离开城郭。
长
:长髮飘飘的老将军。
盐
:监督培养新生命。
曲
:道路蜿蜒曲折。
佐
:出手相助。
觞
:无惧深入豪气凌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