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杂想
(朗读者:赵朋)
《四书》者,《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其版本之多、发行之广,堪称中国的“圣经”。
近日重读儒家经典,有所触动,是以记之。
《四书》由朱熹编定,其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并将《大学》称为“大人之学”。朱子所说的“大人”,非以位高权重论之,而是具有高尚人格的“大丈夫”。
众所周知,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欲要修身,其先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格物致知,是指用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原理,以使知识达到精深的地步;所谓诚意,是指不要自欺欺人,“诚于中,形于外”,君子必慎独;所谓正心,是指心灵不受愤怒、恐惧、偏爱、忧患等干扰,守得其正。
君子慎独,这在《中庸》开篇就进行了阐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与《大学》的“诚意”异曲同工:不因无人看到、听到而妄想妄为,隐暗和细微之处更能显现人格和修养。
可见,看似高不可攀的“大人”之学,其实无谓地位高低、职业尊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舍本求末者,或可蝇营狗苟一时,却难以欺世盗名一世。
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不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易行难;自尊自律、慎独慎交,贵在坚持。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不过在他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载时一定不会想到,其“知其不可而为之”所力主的学说,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都收录在《论语》中。幸而有这部书的存在,才将孔子从“神”还原成“人”,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敬又可爱的老夫子。
他喜欢美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却不沉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对颜回不吝赞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批评人也不留情面,骂昼寝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训老朋友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他有时也挺“任性”,借口生病拒绝见孺悲,却故意取瑟而歌让其听见;他感慨自己不为人所理解,还自嘲衰老,因为睡觉时不再梦见周公……
孔子倡“仁”,不过《论语》告诉我们,这种仁爱并非没有原则。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如何?孔子并不认同,答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即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直”者,就是要公正合理,既不姑息纵容罪恶,也不挟私加重报复。
对恶者的仁慈,就是对善者的伤害,古往今来,概莫如此。善良要分对象,德怨区别以待,老祖宗诚不我欺。
插画:鼎然
上一篇: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云无心,以出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