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说《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不仅仅是桂枝汤,而是桂枝法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证治宜桂枝汤,并随证加减。恶风出汗厉害可加黄芪,平素阴虚火旺体质可加菊花乌梅,脾虚气虚可加茯苓白术党参,血虚可加芍药当归,寒湿关节疼痛可加苍术附子,虚劳脉大可加龙骨牡蛎,风寒肌肉疼痛可加威灵仙玉竹…
桂枝汤不仅仅是桂枝汤,而是桂枝法,真正的中医治病辩明阴阳六经主要药证方证再随证加减,每一个经方都是一个法门,都是一个小系统,所谓法无定法,全在阴阳之道。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偏盛就是疾病,中医把千千万万的疾病统一分为两类,一类为阴证,一类为阳证。阴证就是身体对疾病的反应处于消极状态者,阳证就是对疾病反应处于积极状态者,所以准确的说中医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根据人体对病邪做出的反应顺势纠正身体的阴阳偏盛状态,阴平阳秘,身体自然就恢复了健康。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中医辩证寒热最难,像腰痛,实际上湿热证很多见,却用了很多温阳的药。通过病人的欲不欲想不想去判断最为客观准确,病人发热,却不口渴或想喝热水,往往是寒证,而总以为自己虚寒怕冷的,却有种种热象,胃口佳,小便黄,头发油等,寒热往往是同时存在,错综复杂,若不能细致入微,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致方效不显。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治病的总目标应该是在气血能量尚能支持生命的前提下,和其阴阳。故仲景先师治病很少用到补益药,一般情况不过是草、姜、枣等寻常养津之味,而重在阴阳的调整,清解三阳、温化三阴,但求阴阳一和,病将自愈。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是偏阳盛的病证,身体抗邪于体表,主要反应在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症候,多见于外感发热,四肢肌肉酸胀疼痛,因汗出津液外泄而成表虚证,因此多有恶风,需要捂得严严实实,又容易出汗,稍微受风寒又极易外感,即所谓的体虚感冒。脾气虚者常有此证,每天早起微感风寒即有感冒症状,饭后中焦温暖往往症状不明显,经方多用桂枝汤,时方多用玉屏风散。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阴阳偏盛为病,阳病有三,阴病亦有三,中医的先贤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观察总结,将复杂的疾病概括为三阴三阳六类至简的病型,用于指导临床辩证论治,直指其病有法可依。
太阳病是阳性偏盛疾病,临床常见的感冒发烧风湿病关节炎水肿高血压皮肤病等疾病大部分都和它相关,凡脉浮主病在体表,凡在体表皆关乎太阳病。至于头疼脖子僵硬疼痛怕冷等症候感冒最为常见,依照太阳病治法往往可以一剂知二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