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新论之十五: 大雅至朴,大道至简 ——官汝窑瓷器评说
8.刚与柔的统一。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论及诗分唐宋,谓人“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有人把汉唐和宋做了一个比喻,说如果大汉是人少年时期的话,大唐就是青年时期,而大宋就是中年时期。少年正值血气方刚之时,所以敢于放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狠话;青年正值鲜花盛开之时,所以呈现出云蒸霞蔚、万国来朝的气象;中年恰逢“家事国事天下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时,所以总显得是“暮霭沉沉楚天阔”“冷落清秋节”,这是大宋“柔”的一面。同时,大宋也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更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铁骨。这是大宋“刚”的一面。
道家哲学一直主张“刚柔相济”,认为为人和处事,要把刚强与柔和的相互补充。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在《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中写道:“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意思是: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当以“义”为核心,以强国为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才能够产生和谐,才能为百姓造福。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身份乱世,与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也是内用老庄,外行孔孟,主张要阴阳克谐、张弛有度。作为大宋皇帝的赵佶,饱食传统文化,不但认同刚柔相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践行“以柔克刚”的典范。细细品味官汝,每一件都表现出柔美其外,刚健其内的特征,充分体现出刚与柔相统一的艺术气质。那么,其“刚”在哪里?我觉得官汝的刚主要在其端庄大气、雍容自持、不卑不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凛然气度。其“柔”在哪里?毋庸置疑,官汝的柔主要在其娇小秀媚、温润含蓄、不骄不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秀美风采。中国有一句俗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官汝就是那“低眉”的菩萨。

图25:汝窑天青釉圆洗(个人藏品)

图26:汝窑天青釉圆洗(个人藏品)
9.远与近的统一。晚唐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司空图在其《诗品》里主张,诗歌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即诗歌要能意象如在眼前,形象生动,鲜明如画,但又不能流于浮浅;情志深远,含蓄蕴藉,意境幽邃,但又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才能产生“韵外之致”的艺术效果。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这个主张的极好的注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从“远”和“近”的层次上看,至少有三个层次。最近的一层:“层楼”和“秋”,中间层:“愁”,最远层:人生况味。“层楼”和“秋”都是眼前之景,有意、有境,形象具体鲜明;“愁”是眼外之境,是整首词的“词眼”,展现作者的情志;“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属于神来之笔,准确表达作者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人生感触,确实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官汝就有这种远近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欣赏官汝的时候,同是一件器物,但是带给每个人的观感却不尽相同。有人可能看到玄远的天空,有人可能看到俊秀可人的器物,有人可能看到道家思想,有人可能看到“瘦金体”,还很有可能有人看到“家财万贯”……就像西方谚语所云:“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像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所说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就是因为官汝以近含远,以远托近——“近”是其器物俊秀本体,“远”是其丰富的内涵。所见者近,所思者远。 “近”与“远”互为表里、相依相随、相生相托、相融共生,使其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瓷中王者。

图27:汝窑天青釉三足洗(个人藏品)

图28:汝窑天青瓷三足洗(个人藏品)
(全文完)
(作者: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8月,2020年12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