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藿香

药材名称:藿香


别名:土藿香、猫把、青茎薄荷、排香草、野藿香、川藿香、苏藿香
采收加工:北方作一年生栽培,南方种后可连续收获2年,产量以第2年为高。6-7月,当花序抽出而未开花时,择晴天齐地割取全草,薄摊晒至日落后,收回堆叠过夜,次日再晒。第2次在10月收割,迅速晾干,晒干或烤干。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产地: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
科:唇形科
原植物:藿香
植物情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高40-110cm。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红色,稀被微柔毛及腺体。

叶对生;叶柄长1-4cm;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形,长2-8cm,宽1-5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带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齿圆形;上面无毛或近无毛,散生透明腺点,下面被短柔毛。

花序聚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大,条形或披针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纵脉及腺点;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长约8mm,上唇四方形或卵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两侧裂片短,中间裂片扇形,边缘有波状细齿,花冠外被细柔毛;雄蕊4,二强,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头2裂。

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藿香药材性状:'地上部分长30-90cm,常对折或切断扎成束。茎方柱形,多分枝,直径0.2-1cm,四角有棱脊,四面平坦或凹入成宽沟状;表面暗绿色,有纵皱纹,稀有毛茸;节明显,常有叶柄脱落的疤痕,节间长3-10cm;老茎坚硬、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叶片深绿色,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长2-8cm,宽1-6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钝锯齿,上表面深绿色,下表浅绿色,两面微具毛茸。茎顶端有时有穗状轮伞花序,呈土棕色。气芳香,味淡而微凉。

优等品以茎枝色绿、叶多、香气家者为佳。
藿香药性: 
【炮制】 藿香: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及老茎,先将叶摘下另放,茎用水润透,切段,晒干,然后与叶和匀。藿梗:取老草,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 味辛;性微温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先;或研末搽。
【注意】 
1.《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 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2.《本经逢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附方】 
①治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气散)
②治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③治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百一选方》回生散)
④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⑤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⑥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土藿香,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⑦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⑧治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包会应验方》)
⑨治刀伤流血:土藿香、龙骨,少许为末,外敷。(《滇南本草》)'
'味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降逆止呕,开胃下食。
藿香辛温下气,善治霍乱呕吐、心腹胀痛之病。
煎漱口臭甚良。
【各家论述】 
1.《药品化义》: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肋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窍,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凡诸气药,独此体轻性温,大能卫气,专养肺胃。但叶属阳,为发生之物,其性锐而香散,不宜多服。
2.《本草正义》:藿香,清分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消阳妙品。《别录》治风水毒肿者,祛除湿浊,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恶气者,湿漫中宫之浊气业、霍乱心腹痛者,湿浊阻滞,伤及脾士清阳之气,则猝然撩乱,而吐泻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然性极和平,力量亦缓,止可以治霍乱轻症,而猝然大痛,吐泻并作,肢冷脉绝者,非大剂四逆中为功,断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独当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怯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亦辟秽恶,解时行疫气。盖病疫以气染人,无非湿浊秽腐之烫熬,感之者囱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气之正,而藿香气味和平,不嫌宰燥,故助脾胃而无流弊。但必以广产为佳,虽以气胜,而冲和可爱,今江浙间遍地产之,则味苦涩而气亦恶劣。石顽谓伐胃消食,且能耗气,而世俗以为能解暑气,瀹茶多次,未尽善也。仲醇谓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者弗用。按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气,醒脾胜湿诸芳草,皆有同情,不仅藿香、木香一类为然也。
3.《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4.《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5.《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6.《汤液本草》: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
7.《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洽外感寒那,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风瘴气,不伏水士,寒热作疟等症。
8.《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0)

相关推荐

  • 藿香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广藿香.排香草.野藿香. [来 源] 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或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 ...

  • ​回生散主治霍乱吐泻,只要有一点胃气尚存,服之回生。

    ​回生散主治霍乱吐泻,只要有一点胃气尚存,服之回生. 组方:藿香.陈皮各等份,打成粗粉,每服15克,一碗水煲至7分,温服,日2-3次. 现在的人夏天往往喜欢把冰冻的汽水啤酒当水灌,这样很容易引起胃肠型 ...

  • 中药古今研究:广藿香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微温.治风水毒肿,去恶气.藿香治霍乱.心痛." 2.<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辛,性微温,无毒,入 ...

  • 道地药材之粤十味(上)|佛手|中药材|藿香|人参|化橘红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管中药师 杜婕莹 中医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有时候我们会在中医开的处方中发现许多药名会标有药物的产地,比如川.怀.广. ...

  • 670味中药材作用小结,赠给喜爱中医的你

    至道汇推荐搜索腰痛俗话说用药如用兵.你手里的兵越多,打起仗来越有底气.开方也是一样,你掌握的中药越多,对它越是了解,临床开方用药越有底气.12大类670味中药功效总结,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全文共1900 ...

  • 中药材:罗汉果

    罗汉果Luohanguo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干燥果实. 别名:拉汗果.假苦果.金不换.罗汉表.褐龟巴 植物识别:攀援草本:根多年生,肥大,纺锤形或近球形:茎.枝稍粗壮,有棱沟,初被黄褐色柔毛和 ...

  • 中药材:紫草

    药材名称:紫草 别名:硬紫草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用部位:根 产地:东北地区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 ...

  • 中药材:明党参

    药材名称:明党参 高50-100cm.全株被白霜,无毛.根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柱形,细长,另一种是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均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断面白色.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细纵条纹,中空,上部分枝,灰绿 ...

  • 中药材:松花粉

     药材名称:松花粉 别名:松花.松黄 采收加工:春季花刚开时,采摘花穗,晒干,收集花粉,除去杂质. 药用部位:花粉 产地:东北 科:松科 原植物:油松或马尾松.云南松等 植物情况:油松,常绿乔木 高达 ...

  • 中药材:青风藤

    药材名称:青风藤 别名: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采割老藤,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药用部位:藤茎 产地:西南.华中和华东 科:防己科 原植物:青藤(风龙)或毛青藤 植物情 ...

  • 中药材:胡桃仁

    药材名称:胡桃仁 别名:桃核仁.核桃仁.胡桃肉.核桃 采收加工:9-10月采收果实,除去肉质果皮,敲破果壳取出种子.9-10月中旬,待外果皮变黄.大部分果实顶部已开裂或少数已脱落时,打落果实.潜规则加 ...

  • 中药材:白梅

    药材名称:白梅 别名:盐梅.霜梅.白霜梅 采收加工:采摘未成熟果实,用盐水浸渍,日晒夜渍,约经10d即成,久则表面生霜. 药用部位:近成熟果实 产地:长江流域以南 科:蔷薇科 原植物:梅 白梅药材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