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的传闻又有新的进展。2月21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小米表示,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小米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2月22日,小米集团港股盘前高开近2%,开盘后股价直线下跌。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造车或者自动驾驶体系的发展,应该首先建立在一个庞大的社会环境体系支撑之下,比如我们道路的路网设施以及5G的发展等,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实现。对小米而言,市场动向和自身发展路线决定其大概率会走“造车”方向,但同时要警惕“造车”成为一场空为噱头的资本游戏。
作为产业新动能,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变革与融合,中国新能源车正在酝酿重塑汽车产业力量的大趋势。其中,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长期趋势向好,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争取相打入这片蓝海,“砸钱”扶持造车新势力。
今年初,先是“上汽+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车在2021年1月发布,百度也宣布联合吉利造车。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届时,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新能源车的良好发展趋势引发了市场的狂热。今年1月11日,百度公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的消息一出,百度股价一夜暴涨700亿元,连带次日A股汽车板块全线飘红。天眼查App显示,百度此前已申请多项汽车相关专利,如“车辆间安全提醒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及“监控驾驶状态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的专利等,涉及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车联网等领域。前两天,“小米造车”消息一出,小米集团股价直线拉升,一度涨超12%。截至收盘,涨幅6.42%,市值约涨500亿港元。
而小米造车或早有苗头。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先后投资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小米自身生态链企业已布局睿米科技、车米科技、板牙科技等车载智能产品公司,产品类别涵盖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行车记录仪、智能倒车镜、智能后视镜、智能车充等。
据36氪报道,小米集团在春节前对技术体系进行了一轮架构调整,小米人工智能部和技术委员会合并,人工智能部总经理、AIoT 战略委员会副主席叶航军将出任技术委员会主席,而原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则调任小米清河大学校长。针对上述信息,小米集团表示,暂不评论。据接近小米高层的人士透露,本次的组织架构调整或与其造车传闻有些许关联。
此外,在技术研发方面,创新和知识产权SAAS服务商智慧芽数据显示,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早于2013年便已启动,并在2015年左右开始国际专利布局,2015年到2019年的申请量分别是187、186、113、82和70件,2020年预测(部分专利未公开)申请量约为134件。
智慧芽数据分析认为,未来几年小米在汽车领域的专利预计申请量分别为2021年141件,2022年113件,趋势并未减弱。此外,小米还进行了一定国际专利布局,13.67%的专利是国际专利。目前小米汽车相关专利技术以原创为主,尚未深入到汽车整体结构的设计,更多的是以功能性开发为主。
虽然正式“造车”的消息被小米否认,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小米投身造车行业势在必行。在投资过理想、蔚来、小鹏,合作过比亚迪、一汽之后,积累了上亿美元电动车专利的小米,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打没把握的仗。当前,全球尤其是中国手机业务天花板已经出现,小米需要新的业务发展业绩。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虽然在2020年经历前三季度“三连跌”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四季度迎来出货量增长率“转正”。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 虽然在智能手机行业跻身世界前三,但手机行业天花板带来的骨感干也不得不面对。而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投入500亿元。但从2020年Q3的财报数据看来,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营收为58亿元,比二季度减少1亿元,增速也从二季度的增长29%下降至8.7%,甚至毛利润被手机硬件业务反超。公司运营模式已进入疲态,从长期看,小米要抓住流量红利,大概率会走向“造车方向”。也有声音表示,小米或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就像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们的合作一样,例如吉利和百度合作造车。小米表示,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小米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或许小米造车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对于小米造车传闻,业内人士认为,小米汽车智能化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这是造车最关键的因素。此外,2020年Q3,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02.6亿元。同期净利润率仅为 5.7%。造车是需要烧钱的游戏,虽然现阶段小米并不缺钱,但长期来看,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要知道,特斯拉成立15年后,才首次实现盈利,这些年烧掉的钱已远远超过50亿美元。造车跟造手机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小米在手机制造领域的经验难以复用。当然,小米或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和传统造车企业合作。例如吉利和百度合作造车。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小米在汽车产业链没有完整的代工体系,这模式的可行性也值得商榷。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造车或者自动驾驶体系的发展,应该首先建立在一个庞大的社会环境体系支撑之下,比如我们道路的路网设施以及5G的发展等,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实现。总体来看,发展的进度并不会像我们预期的那么快,尤其是谷歌、苹果等这些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在造车方面、在智能驾驶方面的线路并不是很顺畅,它们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足够清醒的认识。有业内人士对广州日报指出,与手机和智能家居产品相比,汽车从复杂度、安全性要求和资金投入上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从产品制造到销售渠道,特别是涉及核心技术、量产、供应商选择以及品牌形象等问题上,都存在各种变数,需要雷军和小米进一步适应,打造核心竞争力;而在电动车狂热的当下,对小米而言,要警惕造车成为一场“噱头大于实际”的资本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