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照片1943:抗战大反攻前的悠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畔的大鼓楼。这张照片拍摄的正是昆明天空终于安宁了一段时间的镜头——晴朗天空下,穿城而过的盘龙江水波不惊,鳞次栉比的楼阁屋宇静立江东岸上,谁曾想,不久前的1942年12月18日,十架日本飞机突然飞临这里,“飞虎队”未来得及升空拦截,敌机已朝河上人车拥挤的交三桥狂轰滥炸,当场炸死145人。距交三桥几百米之外的照片上一带也被炸,为昆明遭日机空袭比较惨重的一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金马”“碧鸡”是昆明自古迄今的象征。明清时代两牌坊下只是过驮马,此时已是汽车过道,两牌坊间设了昆明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交通岗,站岗的人因为没有一辆车可以指挥而在垂手观望。行人熙熙攘攘,人行道上全是法式建筑的店铺。行人中,徒手漫步的军人,三三两两,战争期间这幅休眠状态,与昆明一向的状态正好吻合,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原本就慢悠悠的,直到二十年前年当地人相互道别,还是说那句亲切的老话:“你家悠悠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民国年间扩城后的新城墙和城门。近前是新城门,远处已拆除楼顶的旧城门楼,静立原地。新旧城门,一简一繁,一洋一中,见证了边陲城市的风气流变。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到处是军人身影,他们是驻扎城外,准备滇西大反攻战役的中国远征军,如果没有这类身影,想象不出这座城市已置身前线,距日军占领区只有几百公里的距离。照片城门内正中位置上,有三位女大学生的背影,她们一身“五四”时北平女学生的装束,应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位于城东的聚奎楼。云南历史上一直未出过状元,为祈求“文曲星”降临而盖此楼。后清光绪二十九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得中状元,此楼改称“状元楼”。照片摄下了拓东路“聚奎楼”的晚景:行人中挑担提篮负重的一律朝城门外赶路,所有的交通工具忙着拉人出城。回营的军人,有的坐专门载人有顶篷的大马车,有的坐人货两载一匹马拉的板车,人力车上坐着的大个子,大概是美国大兵,这些当兵人见老百姓晚归的匆匆脚步,是否会起思乡之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湖泊,昆明位于滇池的北岸。1938年1月兵工署六家兵工厂搬迁至昆明,有几家建在滇池西南岸的海口,而昆明至海口的运输主要靠帆船。图中的滇池,满载货物的帆船鱼贯而行,朝昆明城码头——篆塘驶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观河是连接滇池的重要航道,滇池的货船到昆明,均在此河起点处的篆塘码头停靠。如今大观河早已不行船,在码头旧址建起了篆塘公园。图里满载石头的帆船已进入大观河,背景里天水相接之处,就是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写的五百里滇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是滇池里的几条渔船,泊在镜子般的水面上,恰是风平浪静的大后方的某种象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多人拉套的大板车,一般运输易碎的陶制品。时昆明郊区的一座座火窑昼夜不停烧砖瓦和土陶,一是建房用,二是生活用,外来人随乡入俗,与本地人一样烧火做饭用泥巴的风炉,灶具是土陶的,水缸是瓦的,全靠窑里烧制,这些器皿出窑后拉到市场上出售,运输只能是人拉的板车,如图中五位汉子用大板车拉一车很重的土陶一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云南民国年间的第一家宾馆,1943年落成,为省政府接待支用。墙壁上镶着“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二月吉日”的落款,是宾馆投入使用的时间。这座宾馆建成当年到抗战结束,接待过蒋介石夫妇和史迪威将军以及中国远征军的诸多高级将领。所接待的外国人自然是美国人最多,其中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昆劳军的美国女明星们都曾入住过,当然接待最多的还是来华抗战的美国大兵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国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五团的一名战士,该团负责警卫昆明的机场。左胸上的布牌写着他的名字“傅成铭”,民国三十二年入伍,在“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五团第三营十二连”服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观河沿岸有私人别墅和私家花园,其中有些如今已纳入了公园之中。昆明1943年的天空每天进出着美国飞机,很少有日本飞机再来袭扰,百姓日子过得知足而平静。城西大观河两岸坐落着渔村,村庄外有城里富人临水建盖的别墅。图中的这幢别墅前有了个固定的小集市,太阳当顶,买卖收摊,沿墙摆放的数个案架,逗留不去的几个男子和河边饮水的一头膘肥体壮的水牛,无不表明暂时摆脱战争阴影的这座渔村的渔民的日子,已恢复常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滇东北某小镇闲坐路边的农人。昆明以外的小城镇,百姓的日子过得尤其从容,这张记录了某座小镇岁末中一个非常宁静和平的清晨:镇边一个卖甘蔗和荸荠的棚子下,妇人坐在货摊后低头削甘蔗,年幼的男孩安静地在她身边转悠;棚子边,两位古稀之年的老者烤手炉,晒太阳,默默无言地坐一块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滇东北某小镇的路边茶馆。茶馆里已有两桌客人,无论是一大早上茶馆,还是背竹篓路过的,每人从容的表情和身上难见补丁的棉马褂,说明日子过得不错。桌椅搬到了屋外大街上,客人边晒太阳边抽烟喝茶,他们在外来客人的镜头前表现得非常友好:白胡子老人一脸慈祥,开茶馆的年轻夫妇笑容可掬,女人怀里的婴儿白白胖胖,头上的瓜皮小帽镶了一圈玉片,男人恭身迎镜头如同迎客,身边站着齐腰高的儿子,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和美的四口之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昆明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水牛拉的木轮车。从图里读昆明这一年的秋末,农村同城市一样得以休养生息,正聚集力量:秋阳下的田野里,稻谷收割后的田野翻犁平整,收拾得干干净净,老水牛拉的木轮车上,最后一捆稻草被拉回家。颗粒归仓的这一幕,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两三年前的沦陷区工厂誓不留给日本人,把拆卸下来可以搬走的机械设备,通过汽车和船,借道越南通过滇越铁路用小火车抢运到昆明的劲头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