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话临床】焦树德:中医诊治疑难病医案1则
中医诊治疑难病医案1则
中医治疗疑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不少文献传世,尤其在各医家的医案中,蕴藏着许多治疗疑难病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并积极开展中医诊治疑难病的工作,以利中医工作的发展。
李某某,女,39岁,本院职工。初诊日期:1988年6月4日。患者于1988年5月30日,因过度劳累,又受了凉,即感到进食时吞咽困难,咽部有阻力,伴有说话声音改变,鼻音重、无喉声,饮水时呛咳,自感咽中有物不能咽下,也不能咯出,恶心,右面颊部发紧,无疼痛及发热。经喉科检查:下咽喉会厌可运动,右侧梨状窝变浅,少许唾液潴留,右侧披裂固定,右声带固定于正中位,声带光滑,左侧声带运动好,左梨状窝正常。诊为突发声带麻痹(右),迷走神经运动障碍。又到神经内科检查,也诊为声带麻痹。次日,不能吞咽,只能慢吃些奶粉之类,饮水则从鼻孔流出,且有呛咳。到耳科检查见:右声带麻痹,软腭右侧下垂,上提功能差,右侧咽反射迟钝。诊断为“球麻痹(右)”。以后又经X线钡餐检查,X线诊断:咽部功能障碍。神经内科也诊断球麻痹,并做了核磁共振及X线拍片等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变。虽经西医、针灸治疗近1周,病情不见好转,即于1988年6月4日来中医内科诊治。
笔者望其神情恐慌,舌苔薄白。闻其说声浊不清,主诉同前述,吞咽更困难,饮水从鼻出。诊其脉象略滑。四诊合参,诊为风寒束闭,肺胃气逆之证。治以宣肺开窍,和胃降逆之法。处方:麻杏二三汤合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生麻黄10g,杏仁10g,桔梗6g,旋覆花10g(布包),生赭石30g(先下),半夏10g,苏叶6g(后下),炒苏子10g,苏梗10g,菖蒲10g,远志10g,蝉衣15g,天竺黄10g,生甘草5g,胖大海5g,炒黄芩10g,山豆根5g。3剂。
二诊(6月7日):说话较前略清,咽干,吞咽仍困难,饮水发呛,不咳。舌苔薄白,脉象滑细略沉。仍守前方随证出入。麻黄10g,桔梗6g,荆芥10g,薄荷5g(后下),旋覆花10g(布包),半夏10g,生赭石30g(先煎),苏子梗各10g,茯苓18g,连翘15g,羌活9g,全蝎9g,白僵蚕10g,刀豆子10g,石莲子10g,生地15g。4剂。
三诊(6月11日):吞咽较前好转,已能小口喝水,大口喝水仍呛,自觉心慌、腿软、出汗。舌苔薄白,脉沉略细。上方去薄荷,加珍珠母30g(先煎),川断15g。7剂。
四诊(6月28日):已能进食,吞咽已渐恢复,喝水也不发呛,但进块状食物时仍敏感,稍有咽干。已无心慌、腿软、出汗。口唇及舌前部发紧。脉沉细略滑,舌苔薄白。上方加白芷10g,木通6g。7剂。
1988年6月30日,耳科检查:发声及吞咽均已好转。右声带已恢复活动,咽反射亦已恢复。
五诊(7月5日):吞咽无异常,饮、食均正常。只自觉咽部似有痰欲咳出。舌苔薄白,左脉沉细,右脉沉滑略细。上方去木通、刀豆子,加厚朴10g、香附10g。7剂。
附:在服中药的过程中仍继续针灸了几次,但在服中药前针灸与西药同用治疗1周,未见疗效,自服中药后,共四诊即基本治愈,可以说中药的疗效是肯定的。
六诊(8月16日):已停止治疗1个月,吞咽正常,近来阴天觉咽部发紧不适,饮水不呛。饮食正常。近来尿黄,偶有淋沥之感。舌苔薄白,脉沉细,右尺弱。上方生地改生熟地各15g,加桂枝9g。7剂。
1988年12月6日追访:吃完中药后,一直上班工作,饮食正常。6月底已结婚。吞咽功能正常,未感到有异常。惟在下雨阴天时,偶有感到咽部不适,但无功能障碍,身体健康。1989年2月追访,身体健康。
理论分析:《灵枢●经脉》篇说:胃脉“循喉咙入缺盆”;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李念莪注:肺系,喉咙也)。故临床上称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甘药者,调理脾胃之意。本患者因操劳过度有伤脾胃,胃气滞而不行。又因受了凉,肺气束闭而肺胃气逆。胃气上逆故食不能咽下,肺失宣肃而气上逆故饮水从鼻出、呛咳,并见声音重浊。痰阻咽喉之间不能咯出亦不能咽下,脉见滑象,是肺胃之气逆乱而升降失职,故痰浊不除。胃脉行于面颊,因受凉而络脉束闭故见右面颊部发紧发皱。根据宣肺开窍、和胃降逆的治法,选用麻杏二三汤加桔梗以宣肺、化痰、降气,旋覆代赭石汤镇降和胃。并加苏叶助麻黄而宣肺,助苏梗而和胃。菖蒲、远志,开九窍,蝉衣宣肺出声音。黄芩清肺胃之热,天竺黄清心胸热痰。山豆根、胖大海清润咽喉。二诊时更加刀豆子、石莲子降胃气、开口噤;羌活、全蝎祛风止痉为“转舌散”,并配白僵蚕加强祛风、化痰、散结,以疏利舌本。咽干比较明显,又加生地益肾生津而润肺。后来又曾用白芷入阳明经芳香开窍,木通引湿热下行,以利吞咽。基本痊愈后,则去掉刀豆子、木通等苦降之品,而加理气疏肝之品以收全功。
文章摘自:
图书名称:跟名师血临床系列丛书 焦树德 第2版
图书作者:焦树德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