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交流模式,为什么就不能有话直说?
著名辩手黄执中说过:
“我们中国人说话都只讲三分,剩下七分用猜的。
猜来猜去,都在用真心猜真心,错过好多心。
这又是何苦呢?”
今天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朋友发了一句话:“中国人不适合直说这种模式。”
短短一句话,引发了我的共鸣。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我们总能遇到各种有事不好好说,非得先来个山路十八弯的情况,而我们自己对外界也不得不采用委婉含蓄的聊天方式。
“最近怎么样呢?”
“还行吧。”
“还记得咱小时候一块去抓知了不?”
“嗯,挺有意思的。”
“是啊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咱们也好久没见了。”
“要不最近聚聚?”
“没空啊,工作忙的要死,你怎么样?”
“我也还行,一直那样混着呗。”
“你关注时事不?最近这特没谱越来越过分了啊”
“是啊...”
不知多少个无关痛痒的回合后...
“内什么,最近手头有点紧,可以借三万块钱吗?”
“我手头也紧,刚还了房贷。”
“哦那行吧,改天聊!”
...
明明大家都那么忙,好好聊天,直话直说不好吗?
聊天都要把人聊累,但又偏偏无可奈何,毕竟在中国与人打交道,就是不好直面言说。
要说中国人的“含蓄”,那可是刻在骨子里的。
无论是外国友人还是刚从外国回来的华人,都觉得跟中国人打交道特别累,说话都得转几个弯,一场聊天下来,头上的“帽子”都戴了好几个。
也难怪一直崇尚简单明了的外国人,说中文难学了。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总能碰到:
甲方对你的方案不满意,但始终提出一些飘忽不定的建议,但你又不好意思直问,只能靠内心多番揣摩,等改好几版,拿给甲方看的时候,他们又觉得还是第一版比较好。
想跟领导提加薪,领导先给你引经据典,再画几个大饼,最后才来一句:现在加薪是不太可能的,但你不应该只局限于金钱方面,你得往更远的看....
老一辈的叔叔阿姨想给你介绍对象,打电话先跟你套近乎,然后拐了好几个弯才提。
他们谈吐拐弯抹角,意见永远模棱两可。明明一句话可以解决,偏要写个小作文。
说话吞云吐雾,扭扭捏捏,长篇大论实在是令当代年轻人,头疼无比。
快节奏的时代,让每个人脚底下都装了风火轮,每天马不停蹄的为生活奔波,就恨不得一分钟都不停歇。
在大家都这么忙的情况下,年轻人更倾向于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的社交模式。
不要带有目的的套近乎,有问题就直接说,别来颗糖再慢慢灌苦药。
虽然我们抗压力并不算太强大,但快刀斩乱麻总比慢慢磨死要好。
但奈何,我们似乎很难逃脱这种“含蓄”的社交模式。
前段时间朋友向我吐槽说:她和另一个同事负责同一个项目,有一次领导把她和那个同事叫到办公室,并让她两人相互给个工作上的建议,那个同事也算职场老手,先扬后抑的点出了她几个问题,但她却是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同事存在的几个问题。
后来,项目做完后,那个同事就再也没有理睬她,究其原因,觉得她没分寸、没礼貌、不好相处。
对此她不忿道:“现在直说还有错了?她也可以直接说我啊,横说歹说不是说,何必要搞得人那么累。”
朋友的这种情况,映射出了职场的社交潜规则:对同事不能直言,对领导、甲方更是不能直说。
直言直语,只能停留在少年不经事的时期,进入社会后的我们,似乎都传承了老一辈交际方式的“衣钵”。
但带有西方自由主义因子的新一代们,岂能容忍自己被老一辈“同化”。
他们坚持说话直来直去,点出问题一针见血:
“我觉得你这个方案不太好,我觉得会不会这个比较好一点..”
“你之前借我的3000块,我最近急用,你打算什么时候还。”
“....”
可这样直言不讳的交流模式,往往容易让自己成为了别人茶余饭后说闲话的谈资,成为了别人眼中目中无人、没礼貌的杠精。
在中国这个传统人情社会上,想要破局说直话,都那么难吗?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中国新一代的交流方式是否注定没有“直说”二字?
其实并不是,终归而言,我们所谓的必须“含蓄”,都因为我们尚处在被动的环境下。
人生被动、职业生涯被动..稍不含蓄,分分钟被人动。
发生问题,面对甲方,我们不得不低头弯腰,先来几个亲切问候,再提问题。
面对领导,更要低声下气,先捧后提诉求。
因为我们没有底气,也没有选择的权力,迫使我们有话不能直言,说话都得来个此起彼伏。
不是我们没有直说的交流方式,而是被动的我们都不配拥有直说的方式。
有什么说什么,只存在于自己建立起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之下。
前浪中,中国的商业界中的“铁娘子”,董明珠,她狠言直语,我们是见识过的。
5月10日晚,“铁娘子”董明珠在快手直播带货3.1亿元,打了个偏亮的翻身仗。
在随后的采访中,她主动谈及自己首次直播的“翻车”事件,当时直播掉线、卡顿导致成交额仅有20多万。
董明珠称直播首秀结束后怒批负责人,更透露自己曾骂哭过一位30岁的主管。
出乎意料的是,网友没有因为董明珠“骂哭下属”而指责她,反而得到了许多理解和赞赏。
这位被骂的30岁男主管感觉很委屈,直言自己天天没有回家啊。
董明珠回应:不能因为你天天在这不回家,做了个不好的东西,我也要用,没有这个道理。我可以不选择你,因为你不够我满意。
摒除其作为公司的领头者,董明珠之所以能直言不讳,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其存在的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她有实力当一把手,所以她说了算。
前段时间,Papi酱因为一条母亲节的微博,莫名其妙地被送上了风口浪尖,“冠姓权”一事,也引发了“女性围剿女性”的舆论斗争。
后来,面对这些田园女权们毫无顾忌的兴风作浪,Papi酱用置顶了一条名为“你的身边永远有一群挑刺狂魔”的视频正面回应。
此个视频的大概主旨就是:“身边永远都有一群挑刺的群体,无论别人做什么,他们都觉得有问题,总能挑出刺,甚至挑出别人的毛病还能让他们有优越感。”
这样的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直面刚,实在让看者痛快,直面刚得好!
可是仔细揣摩,这样毫不避讳的回应,有可能还会引发下一场的舆论斗争,将Papi酱重新带回漩涡中心。
显然Papi酱并不在乎,她敢发,就证明她的直说直怼,对于她而言并不造成困扰和威胁。
因为从Papi酱本身,她并非是一个靠炒作出身的网红,从2015年至今,她给自己的定位,依然是一个靠优质视频产出的自媒体博主。
就如她个人一样,她创作的视频不仅有娱乐性、更具有直面批判性。
基于她的个人定位,她的直言直语和正面硬刚,并不会为她的职业生涯抹黑,相反,还能增光添色。
但换做一个普通人,亦或者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网红,估计面对这样的舆论讨伐,只能含蓄委婉的道个歉,或者直接失踪。
Papi酱的敢言直说,来源于她相匹配的实力、核心竞争力,以及一直牢牢掌握在手中的主动选择权。
有实力的人,才能直面硬杠,没实力的人,就只能苟且含蓄。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99%的生活烦恼,都是人们没有有话直说引起的。”
不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不配拥有说话自由,而是仍处于被动状态的年轻人,尚未拥有可以与之相匹配的竞争力。
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直说”,可现实却是:只有翅膀硬的人,才敢“直说”。
谁不想像Papi酱一样,把怼的喷子哑口无言,大快人心啊。
可是碍于面子,又怕影响里子的年轻人,并没有那么足的实力,所以遇到问题难免有诸多顾及。
没人喜欢这个现状,但也没人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让自己稚嫩的羽翼,早日丰满起来。
写公众号的就多动笔,唱歌的就勤练嗓子,做数据的把excel公式搞熟练,做策划的就多看几个经典案例...
不用练就什么独门武功,更不用做到papi酱那样的行业顶流,只要你让自己在所从事的岗位上,不那么容易被替代,说话的底气就立马足起来了。
这世上,就是有诸多令人不适的条条框框,限制着我们的行为举止,让我们不那么“自由”,无奈又无法。
可换位一想,又有什么自由,不是靠实力争取来的?
这世界终究是弱肉强食的,与其整天抱怨各种不公与愤懑,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让自己变强上。
文 | 毒哥&吴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