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平:杨派的艺术之路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杨派的艺术之路
费玉平
杨宝森,初学谭鑫培、后研余叔岩,结合自身嗓 音条件创出韵味醇厚、古拙大方的崭新唱法,世称 谭余艺术的普及版———杨派须生艺术。杨宝森以 毕生心血致力于生行艺术,使诸多骨子老戏重放异 彩。杨宝森是继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前三辈韵 味派老生之后的第四辈韵味派老生。一脉相承的 弘扬韵味派系,成为生行当中的主派系。
杨宝森的唱念艺术,声、腔、力、速、字,达到了 各有独特风格而又浑然一体的境界。因此,乐感极 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杨宝森演出的剧目很多,如全部《伍子胥》、全 部《杨家将》、《击鼓骂曹》、《洪羊洞》、《大保国·探 皇陵·二进宫》、《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问 樵闹府·打棍出箱》、《乌盆记》、《四郎探母》、《黑 水国》、《二堂舍子》、《红鬃烈马》、《卖马》、《捉放宿 店》及《珠帘寨》、《朱 痕 记》、《搜 孤 救 孤》、《摘 缨 会》、《一捧雪》、《梅龙镇》、《桑园会》等,均有明显 的杨派艺术特色。
从杨(宝森) 派自身的风格来说,它是一种平 实、隽永、精致的艺术。平实,是一种内在的功力, 没有华丽的外表,对看热闹的观众就缺乏刺激;精 致,必然需要磨练,需要精雕细琢,也就不可能时时 的花样翻新;隽永,需要耐心细致的去欣赏,甚至越 是经过时间的磨洗,越是能显出经久的魅力。在今 天杨派艺术已成“显学”,杨派更是受到国人的一致 推崇。
杨派唱腔所以取得非凡成就,是与文武场面的 能动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杨宝森、杨宝忠与当 年为余叔岩司鼓的杭子和,都是开创杨派艺术的功 勋人物。
杨派唱腔,因有杨宝忠与杭子和的加盟,唱、 打、拉相得益彰,堪称“三绝”。他们把咀嚼余叔岩 唱腔、再造佳句,作为奋斗目标。杨派唱腔的低腔 厚韵、清雅脱俗,加之伴奏的左右缝源、矫若游龙, 真是:珠联璧合、珍品佳作。
杨宝森在唱法上,以曲折深邃取胜。他的演出 剧目,虽然基本都是传统戏,但他“老戏新唱”,对每 一出戏的唱腔都做过一番新的琢磨。杨宝森的唱 功很有深度,唱得饱满而充沛,尤其是他的行腔连 绵不断、层层推进,显示出很深的演唱功力。
杨宝森的唱腔节奏、速度,既高度稳定而又变 化多端。他在“尺寸”方面”的处理,突出的表现是 稳健、舒展、大气。杨宝森的唱腔不仅字音准确、清 楚,而且各个辙口的字都润饰得很美。他对每个字 的字头、字腹、字尾都精心处理。在行腔中,他把字 音处理得相当适度,不紧不松,既美又圆,从不变 音、走音。
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出杨宝森学余(叔岩)所 走的道路,似乎也是按照当年余叔岩学谭,谭鑫培 学程(长庚)的道路那样走过来的,他们都是在继承 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条件而加以创造发展的。
杨氏从 17 岁 “倒仓”经过变声期嗓子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高音、 立音没有了,而他却由此实践出一条扬长避短、另 辟新径的演唱艺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