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800多年的《四明昌国余氏世系宗谱》解读
传承800多年的《四明昌国余氏世系宗谱》解读
余氏一本宗谱,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在舟山堪称凤毛麟角。一本宗谱,是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家族的演变史,其实也是一部地方史。
谱中有多名朝廷高官撰序
余氏宗谱全称:《四明昌国余氏世系宗谱》,始修于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由何人所撰,无考。谱中有多名朝廷高官撰序,其中最清晰的是左丞相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泰二年(1202)入太学。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同史弥远定策立理宗,累官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1235)进左丞相。嘉熙二年(1238)封申国公,屡辞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齐国公。理宗淳祐十一年卒,年76岁,谥忠定。
于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由余天锡 (曾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之弟天任(曾任兵部尚书)的第四世孙余階斋先生,时任理宗朝国史官,在前余氏宗谱基础上首次续修。亦由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学士等官撰序。可惜,由于宗谱霉腐严重,诸官的官衔之下署名均因纸张霉变而缺失。
跨越元、明两代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著名国学余明旭,对余氏宗谱再次续修。这次续修,又由多名朝廷官员撰序,其中较为清晰的是翰林院编修仇兆鳌序。
仇兆鳌,清浙江鄞县人,字沧柱。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吏部右侍郎。著有《杜少陵集评注》(杜甫诗的典故、事迹、义训等评注)。
有一残本宗谱相传至今
《四明昌国余氏世系宗谱》为印本,是舟山历史上所修较早的宗谱。原先有两本,一本由定海北蝉乡小展余氏所藏,遗憾的是失于清代末年。据父老相传,旧时人迷信,说是盖有皇帝王玺的宗谱可“镇宅驱邪”,其时柱首一户亲戚家有人患病,遂将宗谱借去。不幸,那户人家遭遇火灾,宗谱连同房屋、家具俱焚烧为灰烬。另一本由定海双桥镇石礁顺利村余氏保存。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时,余氏族人把它捆在高粱秆中,未被搜到,才逃过一劫。顺利村余氏保存的宗谱,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严重霉变成残本。
宗谱中尚能辨认的史实
余氏宗谱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于此对宗谱中所载,至今仍能辨认的史实,择要作几点介绍:
1.皇帝的圣旨
余天任第四世孙余陛斋(国史官),续修宗谱后,特向理宗皇帝奏请:“上心垂恩,赐诏于谱端……”理宗皇帝钦赐诏旨。摘录于下:
《四明昌国余氏世系族谱》。
“前朝①。宝祐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德肇三宗③,爰启万年之嗣续,制终五服④,当明一本之源流;故承世德,虽在子孙,而稽宗传,莫先于谱;越考古者,掌族有官,稽姓有谱,是以贵贵贱贱不混于……用赐谱牒,昭示万世。钦哉。”玉玺处为:“宝祐四年钦赐玉玺,龙,'御书之宝’,龙珠龙。”(“御书之宝”篆书方印,上方印一条龙,玉玺之下两龙抢珠。诏旨直书,自右至左,无断句,标点系笔者所加)。
①前朝:指宁宗朝修的宗谱。②宝祐:理宗宝祐年间续修并诏旨。③三宗:一、“宗朝”,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封建帝皇把天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以宗朝作为王室、国家代称;二、“宗法”,嫡庶系统的法则,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递承而下的嫡子为大宗,其余庶子为小宗,由此而分别系统,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都受这法则支配,是封建社会赖以保持等级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三、“宗族”,父系的亲属及同宗的人。④制终五服:“制”,皇帝的命令(命为制,令为诏);“终”,事物的结局,此处为久长;“五服”,古代王畿(王城附近周围千里地域)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其名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叫五服,服,服事天子,提供职贡。全句,不妨用白话文叙述为:皇帝命令子民,要长久地依照五等不同地域,提供给皇帝的一切所需。
2.两村余氏一脉相承
小展余氏宗谱现只存清同治年间岙里一位秀才,对原宗谱序言部分的手抄本,那本子也霉腐掉很多字。十年前,小展余氏几位老人,将手抄本与石礁顺利村余氏现存宗谱进行核对,发现凡相互有字处,两本史料一字不差,犹如两只可吃的月饼出自同一模具。由此可见,两村余氏原是同宗同祖一脉相承。的确,现两村余氏排行不同。顺利村余氏排行是:“永国成文新朝德世忠……”小展村余氏排行:“崇应甫元绍,思正德成时……”排行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但不是该家族的全部历史。之所以排行有异,那是舟山历史上曾三次迁徙岛民入内陆,无情地割断原宗族世系红线所造成。小展余氏于清顺治年间遭迁徙,又于顺治年间由大陆潜回舟山,找到原住地时,房屋、土地均被他人所占,遂辗转在小展定居。排行是安居小展后重新编撰的,自第21代“崇”字辈起,至今已繁衍第38代(前20代非居小展)
一、六安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