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行宫
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是我国唯一一处帝皇亲口命名的秀丽风景。这里曾建有舜帝南巡时的行宫。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浸蚀,位于北大门的行宫早已烟灭,但留下了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为纪念舜帝赐名崀山,在舜帝行宫原址修建了崀山地质博物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舜帝就是崀山的大仙,夫夷江的真龙。北大门美丽,除了与山、与水有关,与谷、与溪有缘,更重要它与历史、与舜帝南巡密切相联。
舜帝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最早记载舜帝的文献是《子夏易传》。《子夏易传》卷八记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周易》、《尚书》、《礼记》、《论语》、《孟子》均有记载。《史记》记述:“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年父曰句望……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汉书》、《晋书》、《宋书》等等都有记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据传说,四千多年前的舜帝时代,天下时时瀑发洪水,“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嚷陵”。老百姓有的挤在山顶,有的困于树梢,有的坐着木排顺水漂泊。这一年,年轻时的重华(即后之舜帝),从外地回家,突遇暴风骤雨,只见两边山峰一道道瀑布从山谷狂泻而下,山坡被洪水冲下的碎石堆满了路面。顿时,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一场山体滑坡已不可避免。为此,他赶紧朝山顶攀爬,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他回过头朝下一望,发现洪水已经涨到了只离自己几米远的山腰,这时,重华极为惊悚,几乎要瘫软下去。不一会,在他附近隐隐传来呼救的叫喊。他定睛张望,果然不远处有一个男孩挂在水中的树梢上,洪水不断地冲击着这颗树,眼看这男孩的生命危在旦夕。情急当中,重华四处无助地盼望。这时候,发现一个山冲停泊着一条飘叶般的小木船,重华急忙解开船绳,冒着惊涛骇浪奋力划着小船驶向江中,救起这个小男孩。小男孩告诉重华,当地有一条孽龙潜伏在这一带深壑的石洞里,时常在此残害百姓,像这样的山洪暴发之事,常有发生,他住的小山村已被洪水淹没,村里许多人都被洪水冲走了……
其时,帝尧派鲧治水。鲧采用“湮”的办法,水小时,被“湮”住了,水大时,越“湮”水越凶,结果“水龙”为此震怒,洪水更加泛滥。在此危难之时,为了拯救百姓,舜帝即位后,他派儿子禹治水,禹采用“导”的办法,经过两次率众治水,黄河中下游果然成效卓著。于是,禹经常深入各地,陆地乘车,遇水乘船,风里来,雨里去,爬山涉水,四处奔波,将洪水导于海中。为根治水患,他十三年如一日,三过家门而不入,舜帝为他这种治水精神所感动。
自从尧禅位给舜,舜帝执政后,一方面注重以德感人,使德泽众生。特别他从严治国,议定五年巡狩之制度,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行厚德,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使政令畅通。另一方面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基本初创了国家雏形,开创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
禹接位后,非常尊重年事已高的舜帝,并亲自为舜用藤条造出了一个简陋的行宫。但舜住在藤条的行宫里,心中却放不下黎民百姓。为了开发南方,造福天下百姓,于是,在一个风和日朗的早晨,舜帝带领几名老臣,几名仆从,从属地出发,渡过黄河、长江,经中原大地,向南方行进。
远古时代,我国的南方发展远落后于北方,南方一派茫茫原始森林,各种猛兽时常出没,称为南蛮之地,散居着南蛮之人。南方更是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域,时常突发洪水,淹没村落(远古先民都是近水而居)。据《山海经·海内经卷》记载,这年舜帝南巡的目的主要视察水旱灾害,经长沙,过湘江,跋涉苍梧。
舜毕竟上了年纪,连日的奔波,体力已大不如从前了,加之一生操劳,人到晚年,病也就多了。开始,日行百里,不太费力,后来日行八十、六十、五十,最后行一日息半日,显然已感体力不支。一天,舜帝一行人从宁远出发,经东安,入靖位,过横铺。在舜皇山,因雨中受寒,舜帝病倒了,身边的老臣劝他说:“舜帝,如果不行的话,还是不去南方,返回蒲坂为好?”可舜帝说:“不!风寒小病不是大事,无碍,你们放心,休息静养几日就会好的。”在休养的那几天,当地官员和当地百姓听说舜帝病了,也纷纷赶来看望,有的上门看病送药,有的劝舜帝多住一些日子,等病好了再走。可舜帝仍坚持不肯,说:南方偏远之地,有些地方至今还不懂农耕,一定要早点去南方体察民情,一日也耽误不得,听说那里的山民很穷,吃的是野菜野果,穿的是兽皮草裙,住的是茅屋山洞,作为一国之君,决不能让那里的山民受苦。我要亲自去了解民情,教化他们,指导农耕、养蚕、手纺麻线、织布等技能。娥皇、女英跟随舜帝一起南巡。在一旁照顾,深知丈夫脾性,她附耳对劝舜帝的人说:不要再劝了,他要办的事情,必须去办的,从不半途而废。舜帝的病在两位爱妃每天的精心照料下,加以舜皇山水土养护,草药治疗,身体得到好转,病情有了减轻。尽管身体还未完全痊愈,但他就挣扎起身,又继续跋山涉水,向南方地域进发。
又一天,舜帝来到了一奇美山水之处。这里山青水秀,奇花异草,奇峰异石,形成了奇异多姿的山川。特别是将军石、老虎石、骆驼峰、辣椒峰和神秘莫测的溶洞,舜帝望着这奇山秀水,不觉神清气爽,竟脱口而出:“山之良也!”并赐名“崀山”。
随后他又来到了北大门(古时叫铲子坪),举目四望,这里山峰耸立、群山环抱、杨柳依依、树木葱茏,即有清纯素雅的自然景致,又有独特的民族风情,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他把南巡临时办公和居住之地设在这里。后来当地的百姓也接连着舜帝居所建屋而居,房屋建得多了,连成了村子,此地就叫连村。舜帝又在行宫前的小坪里,发明制造了一种治水和农耕的工具——铲子,行宫前的小坪又叫铲子坪(就是现在的北大门)。
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三苗人的部落。舜帝带诸位老臣,走村串户,访问民情。他亲眼看到,有的地方人仍住在山窑土洞里,阴暗湖湿,病倒的人很多。为了教化当地的苗人,舜帝命令随从们选择一临水的地方,用树木藤条和茅草修建一座座土屋,并教当地苗人怎样建造土屋,改变居住条件,让他们懂得这样的土屋能达到冬暖夏凉,既安全又舒适。舜帝又见当地苗人有的以兽皮为衣,又脏又厚,夏天穿着热得要命,便教他们手纺麻线织布,改变服饰。还见当地苗人有的不懂牛耕,舜帝又教他们耕作技术,发展农业。当时三苗人见舜帝如此聪明,又这样仁慈,老老少少每晚走到舜帝临时居住的行宫里,主动接受教化,更对舜帝的仁德打心眼里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期该地域的三苗人便是夫夷候国的先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舜帝在此游山玩水,治水农耕,打鱼狩猎,经历了一段段极为逍遥自在的生活,也留下了许多感动山民的美好佳话。已到暮年的舜帝,在行宫里时常回忆过去,多次想起这里淳朴的山民,怀念这一方美丽的山水。
不久,那是一个深冬的黄昏,积劳成疾,且年事已高的舜帝远游了九嶷山后,不幸病逝在苍梧之野的舜皇山。娥皇女英二妃闻讯,悲伤不已,其泪洒滴翠竹,后来沾有泪水的翠竹成为一种斑竹,人们又称它为“双妃竹”,如今已成为舜皇山24种竹类中具有最神奇色彩的一种竹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END
(来源: 华声在线 作者:郑远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