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谋士,却无缘开国六公,原因让人唏嘘不已
刘基作为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以神算著称,但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只给了刘基一个诚意伯,而在刘基之上还有六位开国功臣被封为公爵,二十八位开国功臣被封侯爵。要知道,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不能成为公爵也就罢了,连个侯爵都没有给第一谋士,朱元璋怎么想的呢?
这实际上是和朱元璋的经历和性格有很大关系。作为幼年遭遇流离失所,从最底层起步的朱元璋,刘基这个第一谋士,真的不算什么。
一、对旧元官吏的鄙视
刘基一生以智谋著称,却不得不说是个十足的官迷。在旧元时期他就曾经四次为官,也四次辞官,直到干不下去,才选择隐居。朱元璋作为反元义军的领袖之一,对于旧元势力是很鄙视的,毕竟旧元属于异族政权,加入旧元朝廷就以为投敌。这一点,实际上有点冤枉刘伯温,毕竟读书人讲究货卖帝王家,元朝也存在98年,刘基又不是宋朝遗老,做官不存在失节问题。只不过碰上元朝这个特殊时期,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纯平民帝王。朱元璋曾经下令,他北伐元朝的时候,一旦取胜,不允许旧元官员庆祝。
二、特别地重视淮西集团
淮西属于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夺得天下的根基。论功行赏,淮西兄弟也是排在前面这也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论资排辈,也要早于后来入伙的刘基。最关键的是刘基与淮西集团关系并不好,有别人抱团结伙的原因,也有刘基的性格因素,性格上,刘基是孤傲,因为敢于直言,也得罪了不少人。淮西集团在当时已经很成气候,几乎固化为左右明朝的一股力量,他们在不断排挤“外人”刘基,朱元璋想提拔也是很难的。而开国六公都是淮西老人,都是很早就追随朱元璋。朱元璋不可能舍弃老人,来迁就刘基。
三、功劳不及开国六公
开国六公,一文五武中,除了常茂是因为常遇春早逝,子荫父功外,其余算是实打实的战功。六公前两位的李善长、徐达文武双杰,尤其徐达是明军打败陈友谅,击败残元的关键人物。常茂之父常遇春,与徐达齐名,屡立大功,包括对朱元璋的宿敌陈友谅的龙湾之战、潘阳湖之战,可惜早逝。李文忠本身战功卓著,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冯胜、邓愈也是很早追随朱元璋,为大明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本身开国的国公,应该就是以武将为主,毕竟江山是打出来的,封武将是理所当然的。而文官只能选择资历高的李善长,李善长号称朱元璋的萧何,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这几位都不是刘基比得了的。而活到明朝建立的淮西二十四将也占据着公侯的位置,这里面即是资历,也是感情。
四、朱元璋似乎不待见刘基
不仅刘基的爵位不高,在许多方面,朱元璋也在“冒犯”刘基。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在李善长被罢免后,和刘基说了三个丞相的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对于能力突出、志向高远的刘基来讲,何尝不想成为丞相呢,但就历史上看,朱元璋从来没有考虑过刘基。这件事就好比领导要提拔干部,你也想做,领导不提拔你,反而还问你谁行。这是很赤裸裸的不重视。朱元璋曾经把刘基比做张良,却没有给刘基相应的待遇。个人觉得,一方面,刘基树敌太大,过于拔高,肯定会有反对,毕竟淮西集团势力太大,刘基是摆不平的。另一方面,在朱元璋请刘基出山的过程,刘基有过摇摆,让朱元璋很不爽,并没有把他作为自己人,处处有戒备心。
五、刘基的性格决定
刘基后来辞官,并在老家去世。对于刘基的去世,有指向说是政敌胡惟庸所为。这个说法是在胡惟庸出现之后,很大的可能是别人诬陷胡惟庸。而根据明史对刘基病情的描述,刘基可能得的是肝病。一般情况下,得肝病的原因是在气上,而且是生闷气。即使刘基选择归隐,已经看透了皇帝(朱元璋),为何还会生闷气呢?实际上,作为谋略一流的刘基,始终在做官与辞官间徘徊,想做官,不满意又辞官。而最终隐居,也是政治失意被迫的。当他的最大的敌人,也是他很瞧不起的胡惟庸成为左丞相后,他已经彻底崩溃了。但他有没有办法释放,释放出来就会祸及家人。所以只能生闷气,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得了肝病。
对比诸葛亮与刘基,均以智谋擅长,也遇到心中的明主。却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累病死五丈原。一个急流勇退选择归隐,郁郁不得志而死。性格决定命运,实力最大,也架不住随不上大流,和不了大群。士大夫出身的刘基是孤傲的,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的严酷,能力是被证明过的了,却不得不接受皇帝御用工具的下场。
他最看不起的敌人胡惟庸也东窗事发被朱元璋诛灭九族。刘基没亲眼看到这些,对于胡惟庸为丞相,他是恨得牙根痒痒。不知道,他应该高兴、庆幸还是替同僚感叹呢?伴君如伴虎,为了大明基业子孙万代,朱元璋开始拿起来屠刀,什么金书铁券,什么免死金牌都作废。这或许就是悲哀,而在悲哀中一代代的重复,货卖帝王家,帝王家需要你就是工具,不需要或许就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