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反心理是父母的严厉逼出来的
逆反心理,这个词我们通常会在父母抱怨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时听到。
而百度则给出如下解释: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由此我们看出,逆反心理并不是孩子们的专属。作为谙熟心理学的人士,本文作者的观点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他认为,有“逆反心理”的并不是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真的如此吗?
不知道“逆反心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所有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专业术语中。
这个词的使用即使不是最频繁的,也是最频繁的之一。发明这个词的人可以死而瞑目了。
但是,这个词不是一个好词,因为它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指向了冲突的一方。
这个词跟“造反心理”几乎是同一个意思。只有完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才会认为造反者是不对的。
而事实却是,统治者做得太过分,人民才造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统治者是造反者的合谋者。
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跟孩子的关系:
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逆反心理成对出现的。
在一切冲突中,经常的情形是,冲突的一方把责任完全推给冲突的另一方。
逆反心理这四个字,几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的。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知识的增加,要求独立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
对于这种要求,经常的情况是父母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好的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长大,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举个例子。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经常会把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看得比父母还重要,同学老师说的话被认为是“圣旨”。
而父母说的话却经常被当成耳边风。
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这样做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社会化的表现。
而不健康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吃里扒外、不知好歹。
于是就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来制止孩子把自己“抛弃”的行为。
认为孩子的逆反心理强,就是推卸自己责任、给孩子戴帽子打压的具体表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的许多言行,都会被看成是具有些许病理色彩的。
甚至那些正常的、创造性的、只有身处人生最灿烂的青春期阶段的人才会有的美丽言行,都会被身心正在走下坡路的成人视为逆反。
健康被当成疾病、创造力被视为谋反、成长的努力被看成背信弃义,大约没有比这样的误会更让人悲伤的事情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逆反心理”这四个字,不应该用来描述青春期的孩子,而应该用来描述他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