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知识
一:下面举例第一种五言律诗格式
1: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王步高先生语:盛唐的人写五言律诗的时候,经常出现第二联也就是颔联不对仗的情况。像这首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就没对仗。五言律诗除了要遵循刚才平仄的规则之外,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间两联都要对仗。盛唐乃至于中唐时期,都有一些只有一联对仗的。值的注意的是,颈联总是对仗的,颈联不对仗的情况非常非常少见。颈联都对仗的,但是颔联常有不对仗的,这种情况不得作为我们今天写五言律诗,颔联不对仗的理由。它是在成熟的过程当中的一种现象。王维的集子里面,王维的五言律诗、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更不要说更早的张九龄,张九龄比他们年岁还早一些,他们的颔联常常有不对仗的。
这里王步高先生再三强调,虽古有颔联不对仗的情况,但不可以作为今天写律诗颔联不对仗的理由,同理,古人的颈联都有对仗的情况也不能作为今天写律诗要求人家必须工对的理由,因还可以宽对,而不是必须工对。
评:诗言性情,所贵余于语。张曲江[望月怀远]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语极浅而情极深,遂为千古绝调。(清.黄培芳.香石诗话卷一)
王步高先生语:此评语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有时候用普通的语言照样能够写出千古绝唱式的句子来。你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也没有一个字有多艰深。
编辑语:近体格律五言或七言律诗在定型之前,有一个格律化的过程;这个格律化的过程主要集中体现在每联是否对仗的问题上。在律诗当中的要求是: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外,其余中间各联都必须要有对仗!而在此规则定律之前,有个成熟期,出现了律诗的联内对仗情况存有多种形式;有各联全部对仗的,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最多见到的是只有颈联对仗的;大家注意:不管古人的诗例当中存有何种对仗方式,都不能做为今人写诗托词的借口;律诗格律化定型之后的规则是“除首尾两联无需对仗外,中间二联必须对仗”。只所以出现多种对仗诗体格式,这是因为唐朝中期之前的诗人们在尝试诗的各种书写格式的可能性,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格体做为格律形式;这种创意在中唐后期基本定型,逐渐无人再尝试新的格体;这点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
这里王步高先生强调的是:写诗直白不等于意浅,字浅而意深亦是千古绝调,教大家分清什么是直白和浅白的关系!
当代人写诗常见诗意浅白的情况,若指出其不是,人家还不高兴了,还会反驳举例许多古人名作做比较来!诸不知,这是“直白不等于浅白”也!
2: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王步高先生语:这一首就更早了,他是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写的,同样看这一首的第二联也是不对仗的。第三联则是对仗,这首诗也是千古名篇,收在唐诗三百首里。但这首诗呢,还是有一点缺点,最后一联写得太直露。在狱咏蝉本来是一首咏物诗词,人坐在监狱里,听到外面蝉声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特别是最后一句写得太直白。
评:起句言狱中闻蝉,题文本位也。三四句由蝉说到己身,层次井然。而“玄鬓”和”白头”于句法流转中,兼工琢句。五句言蝉因露重而沾翅难飞,犹己之以谗深而含冤莫白。六句言蝉因风多而响易沉,犹己之以毁积而辞不达。末二句概然说明借蝉喻已之意。此诗取譬最位明切。大凡咏物诗,或见物兴感,或借物自况,或借物寓意,方有题外之味,不拘拘迹相。(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
这里王步高先生强调,写诗时要看某些特定的场合,像这首[在狱咏蝉]的尾联就有点直白,需婉约点含蓄些,不要直白的露出心声,因你还在狱中,弄不好会加罪的。
3: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己,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王步高先生语:宋之问因为投靠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易之败露之后,他也就被贬到岭南。就宋之问的人品不足取,但是这首诗还是写得很成功。而且在五言律诗的定型过程中,作为一首代表的作品。“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因为过了大庾岭,大雁就不再南飞了,“我行殊未己,何日复归来”同学们也可看得出来,这一联也同样是不对仗的。“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这一联就对得较工。“明月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他宿在这个驿站,明天我就要翻过大庾岭了,在大庾岭上朝北方去看,应该看到陇头梅。因为这个地方气候比较温和,梅花可能开得早一些。
4: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步高先生语:王湾也是盛唐人,这首诗[次北固山下]就跟前两首例诗不一样。这首的第二联就对的很工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仅对仗了,而且还对得非常工。
5: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王步高先生语: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二岁,李白来到湖北安陆这一带的时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是后代人仿效他写作的人真不少,这首诗写李白对这个前辈老诗人是非常崇敬的;“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但是这首诗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首诗写到“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说他年轻的时候就鄙弃当官,弃轩冕就是不肯做官。到下一联中又讲到“迷花不事君”尽管字面上跟“红颜弃轩冕”没有一个字相重,但立意实际上是相近的,这样的话这二句的意思就有小小的重复了。后代的人也早就指出了这首诗的毛病。
编辑语:在名人名篇的诗作中,偶尔也会出现有瑕疵的作品,像这首李白.赠孟浩然的第三句和第六句的立意重了也就是说诗句的诗意相近。可见一首诗当中,每一句之间的句意是不可以相重或近似的,如果有二句句意相重了,就相当于少了篇幅和表达文章的内容,都说写诗要惜字如金,一个字不能多,同时一个字也不能少,这点大家要注意。
6: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王步高先生语:李白的这首五律已经跟今天非常成熟时期的五律没有区别。中间两联严格对仗,这是李白26岁左右离开蜀中,第一次来到湖北的时候,“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湖北湖南过去是楚国的核心地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因为四川都是山,到处是崇山峻岭,现在一离开四川,就山随平野尽,随着平地,山就少了。湖北境内尽管也有山,但是远没有四川那么多了。“江入大荒流”进入一个大荒平原地带,“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显然还带有几分喜悦的心情。他在崇山峻岭中长了这么大,现在一下子来到这样平原地带,自然带有好奇和喜悦之情。这首诗写的特别好的是它的结尾,大家请记住,唐人的诗包括一些名家名篇,常常结尾比较弱,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但就总体来说结尾常常弱于开头,也弱于中间,但是李白的这一首就非常有余味。李白从五岁的时候来到四川,一直长到26岁,在四川二十多年,他的家乡江油在嘉陵江边上,嘉陵江、岷江都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但是唐宋人都以为长江是发源于岷江,所以苏轼写的[游金山寺],开头第一句就说”我家江水初发源”长江流经金山寺旁边的长江是从我家那边发源过来的,因为长江发源于四川,当然现在我们有一定地理知识的都知道,长江的发源地是金沙江,甚至金沙江的更上头沱沱河在青海省境内,那才是长江真正的源头!!!而不是岷江。所以李白也有这个错觉,仍怜故乡水流到湖北来的这个长江,也是从岷江发源的,也是从故乡发源来。“万里送行舟”而且把这个长江的水赋予了深深的感情,它像故乡人民一样千里万里把我送来,一直送到湖北境内。这一首这个结尾好得不得了,而且很含有余味,也很有人情味。我觉得实际上前人对它还应该有更高的肯定。
评:明丽果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编辑语:在读唐诗时,如果不明不懂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背景或时代之气息,常常会影响到对诗意的正确之理解。经过王步高先生对李白的简介,再读此诗时,就会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因此,在读唐诗时,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就变得极为重要。
7: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王步高先生语:这首五律,但这一种五律是古风式的五律,比起刚才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几乎除掉八句话每句是五个字之外,其他的跟五言律诗不很相像,中间两联完全不对仗,整个这首诗更像是一首古风,是一首八句话的古风。形式上像一首五言律诗,实际上跟五言律诗的要求很不相似。但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大家可以去想想为什么这首诗历来被人们热捧,而且收入到[唐诗三百首]诗集里。李白的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五律还是大量的,李白写过120多首五言律诗,只有几首,甚至还不到十首被入选[唐诗三百首],实际上没有选的多得很,为什么要选这首呢?大家课后可以揣摩一下。
评:累累如贯珠,泠泠如叩玉,斯为雅奏清音。(清.纪昀等唐宋诗醇卷八)
a:五律有清空一气,不可以练句练字求者,最为高格!如太白“牛渚西江夜”,“蜀僧抱绿绮”, 襄阳“挂席几千里”, 摩诘“中岁颇好道”, 刘慎虚“道由白云尽”诸首,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八个字是严羽在(沧海诗话)里面说的。
b:赵宦光曰:律不取对,如李白”牛渚西江夜”云云,孟浩然“挂席东南望”云云,二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故调律则律属对非律也。近有诗家窃取古调作近体,自以为高者,终是古诗,非律也!
c:古诗在格与意义,律诗在调与声韵。如必取对,则六朝全对者,正自多也,何不即呼律诗乎?律诗之名起于唐,律诗之法严于唐,未起未严偶然作对;作者观者慎勿以此持心,方能得一代作用之旨。王阮亭曰:此诗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者也。(清.王琦.注李太白集卷二十二引)
8: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这首诗首联也对仗。
评:唐五言多对起,沈、宋、王、李,冠裳鸿整,初学法门然未免绳削之拘。要其极至,无出老杜。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类,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五)
另评:律炼句,以情景交融为上,情景相对次之,一联皆情一联皆景又次之。然一联皆写情则两句须有变幻,不可一律,致犯合掌之病。一联皆写景亦然,或上句写远,下句写近;或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总写一句自有一句之意境;两句迥然不同,却又呼吸相应,此为致要。情景交融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打成一片,不可分拆。如工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清.朱庭珍.筱园诗语卷四)
大家注意剛才这些评语,他解释了什么是情景交融,和它的致要性,而且指出一联内做到情景交融为最佳方式
9: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王步高先生语:诗有借叶衬花之法。这首诗写于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他们逃出长安之后,太子李亨即为于灵武,消息传到杜甫那里,杜甫匆匆地想奔赴灵武。结果在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到长安,家里人也不知道,一到中秋这样的节令思念家乡写下(月夜)这样的诗。他在月夜思念妻子儿女,不说自己思念妻子儿女,却说想啊,这个妻子在月光底下怎么思念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又想到小儿女还小,“未解忆长安”这里用借叶衬花。这一首月夜诗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值得借鉴。
评: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用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总之古人善用反笔,善用旁笔,故有伏比,有起笔、有淡笔、有浓笔,今人曾梦见否?(清.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下)
另评:此诗妙在笔法不同。首联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单说妻子见月忆己。二联不说自己看月,偏说儿女随母看月,写儿女不解忆之忆,其忆更深。三联从忆妻子之忆,忆其忆中之忆。末联满望忆中克遂两人之忆。总重一个“忆”字。(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
再评:王嗣奭曰: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发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吴汝纶曰“专从对面著想,笔情敏妙”。(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
大家注意:这里讲了一个做诗法“借叶衬花法”,请大家好好复习一下。
10: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王步高先生语:此诗当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句千古名句。我曾做过统计,格律诗当中的名句,千古绝唱式的句子,多半出现在颔联,大约占百分之七十。也有少数出现在颈联也就是第三联,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出现在颈联,大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还有极少数极少数的出现在即不是颔联也不是颈联的位置,大概是百分之五不到,几乎看不到。很难举出这样的例子,就较少,非常少千古绝唱式的句子,所以对仗句易于构成千古绝唱,易于构成名句。
注:以上内容文献全部来自王步高教授的教材,除编辑语外。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