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
精兵利器是不祥之器,万物都厌恶他,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将其当成精兵利器来用的。一个有道的君子平常以左为尊位,但打仗的时候却会以右为尊位。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除非是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它。君子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以无为为准则,即使取得胜利也不会为之得意洋洋,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将打仗杀人当成快乐,而将打仗杀人当成快乐的人,是不会真正得到天下的。吉庆的事情以左为尊位,而凶殇的事情以右为尊位,打仗的时候,偏将军在左而上将军在右,这是因为用兵打仗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所以如果打仗杀人太多,应该以哀伤的态度来对待,即使打了胜仗也应该以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本章是接续上一章的用兵之道,所以一开始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是紧接“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来说的,既然行的是不道,那精兵利器就是不道的帮凶,当然就是不祥之器。从精兵利器的功效来看,它既可抵御外来侵犯者,但更多的却是用来在对抗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我要比他人更强大的欲望。因此,但凡能助长我们内心对抗的,满足我们内心欲望的,而伤害到我们本心本性的东西都是老子说的佳兵。比如能让我们有成就感的金钱、物质、地位、名利、美色……,以及八万四千的修行法门等等,拥有这些各式各样的佳兵,我们内心立刻会涌起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我们便不断的追逐它们,以为它们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高尚……其实我们不知道,若一味地追逐不但不能使我们变得真正的强大和高尚,反而招致本性的损害。最后的结果就如老子在上一章所说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荆棘比喻的是内心的欲望,荆棘丛生,心田便荒芜了,心田一旦荒芜,凶年也就到来,所以老子说佳兵是不祥之器。万物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用它来作为满足欲望的工具。老子这里为什么说万物都讨厌它呢?金钱、物质等对我们凡人来说是多么美好的东西啊,怎么会讨厌呢?修行人也不会讨厌八万四千法门的呀。其实老子这里说的讨厌是讨厌那个不祥的一面,既然有不祥的一面,有道的人自然会是尽力避免了,所以老子说“有道者不处”。在古代的礼仪文化里,左主阳、主生发、主柔弱、主吉;右主阴、主杀伐、主刚强、主凶。在天下实施这样的礼仪,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守秩序、守规则的德性,有了这样的德性,内心就会比较安宁,天下也会因此少一些争端。因此这里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告诉我们,在行任何事时,都要依循其本身的规则和法度,而不是依从自己内心的欲望,否则兵就成为了不祥之器,所以老子接着说: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如果我们不能像君子那样存一个不得已而用之的心,那兵就是不祥之器了。那什么是不得已呢?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是依循事物本来的规则和法度行事就叫做不得已。就好像我今天做了一件善事,如果我在做之前,就抱着今天做了这件善事我就能得到多少功德,做之后就一副有所得的样子,那这个善事就成了不祥之器。因为它让我有所得,为了这个得,以后不管这样的善事该做还是不该做,或者是该在什么时候做等,我都不会在乎,只是为了追逐那种有所得的感觉,因此事情并不会因为我做了善事变得更好了,可能刚刚相反会变得更差,不但如此,我的心因为被欲望绑架,本性的造化也就无法开启。但如果我做善事之前只是考虑如何避免或减少他人的伤害或损失,做过之后也不把其当作是善事来看待,只是认为按当时的状况不能不做,这就是老子说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因此,不得已其实就是无为,也是这二章要表达的核心,其实也不止是这二章,五千多字的《道德经》都是以无为为核心,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它罢了。恬淡就是放下欲望,胜而不美就是去掉有所得的心。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是说如果认为有所得,那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本性。老子这里是要我们要放下内心的欲望,去掉有所得的心,不然我们的本性将会受到伤害。但作为凡人,我们内心总是被各种感受所绑架,外在的行事总是受内心感受的控制,而不是依循人事物本来的规则和法度行事,所以老子告诫我们:如果不能对伤害本性的欲望加以洞察,不能觉知内心欲望的真相,那么我们本性中生生不息的造化就无法开启,我们便只能在烦恼痛苦中轮回。这句话是要表达说,遵循事物本来的规则和法度,将行为用一定的礼仪形式加以框定,则有利于减少内心的欲望。就好像打仗时的排兵布阵,执行上将军命令的偏将军放在左边,发布命令的上将军放在右边,其目的就是要让将士们知道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排兵布阵的方式要按照丧礼的仪式来进行。以悲哀泣之,以丧礼处之,都是告诉我们要无为,不要为了取强于天下而打仗,即使要打也是不得已,不得已杀掉那么多人,心中其实很哀痛,即使取得胜利,也不会以有所得的心而感到骄矜,而是为阵亡的将士感到难过,所以要以丧礼处之。因此,本章其实是告诉我们,无为才是我们化解争端,化解对抗的法宝(争端、对抗不止在外,更在我们内心,内心的各种冲突才是外在争端、对抗的源头。),如果有为,任何精兵利器只能是导致凶年的不祥之器。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