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脱离哲学的科学(14005字)

经过系列讲座的锻炼,总有新灵感要进一步说清楚的冲动,经验告诉我,自己通过哲学常识化转向思考显化终极哲学的能力又下意识地提升了,随之而来的,必是一部有全新的形而上学思考的新书稿的顺利形而下诞生。
正因为整个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都在以可终极自圆其说于常识化普及为标准显化终极哲学,所以我决定以哲学基础命题之间的一致性为主线展开写作,在常识化概括介绍整个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同时,围绕显化能力下意识提升机理的再显化,谋求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在个体创新层面的最后成熟,进而在说服关键权威的基础上,更快进入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
这意味着,只要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能尽可能多地说服更多能说服的人,进而通过可常识化普及的终极哲学的终极常识化建构,用终极可知论为世人提供曾经不可能的平等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建设机会,人的文明就有机会彻底清除束缚人的思想自由的与哲学相关的逻辑天花板。
至此,可以常识化明确,一、人的文明曾经并不真文明,因为人的思想普遍不自由;二、人的思想普遍不自由首先指与逻辑相关的语言运用技术上的不自由,是方法和方法论的不成熟,其次才通过形上和形下的知行合一集成衍生为政治层面的不自由;三、彻底清除束缚人思想自由的逻辑天花板,首先是哲学命题,其次才是包括政治命题的其他命题。
综上,在人的存在文明与否和自由与否命题中,都分别有与逻辑的多维辩证结构相关的认知维度差异,能在认知维度差异中终极常识化厘清基础命题之间的因果一致性,事关大道至简的哲学命题,旧哲学做不到这一点,本书将通过语境的整体一致性和主客观一致性配合因果一致性做到这一点。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彻底从语言应用技术上清除束缚人思想自由的逻辑天花板,是彻底消灭政治和与政治相关的一切不自由,让人的文明通过可终极自圆其说的和略思维知行合一实现真文明于终极主观文明的唯一前提,因为相对于和略思维,战略思维只能固化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苟且格局,克服不了人与人之间下意识存在的知行合一的立场冲突,只有通过可终极自圆其说的和略思维,才能让人与人之间通过终极自律而不再有立场冲突。
自此,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虽暂时未获公认的权威性,但已然具备整体一致性打破与哲学相关的逻辑天花板的能力,同时对束缚人的物理自由的与科学相关的逻辑天花板的整体一致性打破能力也已具备,因此本书的内在主线之一,就是让旧哲学和其他学科都因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终极成熟而整体调整各自的基础认知语境,与终极哲学同步实现常识化普及传播。
一 天下大同与哲学的因果一致性关联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从本体论角度,从人之初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就已然具备打破一切逻辑天花板的能力,而整个文明史所日益提升的与逻辑认知水平相关的思辨能力,只不过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提升,也即在本体论层面有主客观一致性的能动性驱动下,内涵整体一致性的认识论和内涵因果一致性的方法论都在循序渐进地立体拓展人的认知视野。
这意味着,相对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人的文明在本体论层面打破逻辑天花板的能力没有自我提升空间,但相对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提升在意识思考方面的主动性,作为一贯进化的物种,人的脑容量一直随着思辨水平的提升在加速进化提升。
正因为人这个物种的脑容量的提升已然获得考古科学的实证,所以当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基于因果一致性把一切认知对象都统称为逻辑先在的时候,因为逻辑先在命题与整体一致性命题之间“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关联会让人的基础认知语境更具确定性框架,所以这个基础性认知框架一旦常识化确立成功,就是终极可知论的建构新起点,当然也是终极瓦解保守的不可知论的新起点。
正因为上述命题都是我在哲学常识化普及视角下循序渐进建构起来的,所以作为终极可知论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随着不可知论的必然退场,在哲学常识化转向成功后,只要人这个物种不消亡,人的文明注定分步实现思想自由和物理自由,这只是个确定的时间问题。
这样一来,只要常识化理解了人的物种在不同视角下打破逻辑天花板能力的变与不变关联,基于任何整体都由局部堆砌而来的因果一致性,就可以常识化理解旧哲学界根本没人真懂本体论这一基本史实,基于不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自然不难同时理解,只要不真懂本体和本体论,自然也就没人真懂哲学,因为人与动物都有自我意识,但只有人能通过追根溯源的反思在持续放大的本体认知中继往开来。
所谓本体论,就是对广泛的形而上的本体认知的再形而上学集成,正因为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所有的形而上于望文生义的反思思维都是本体认知,都有本体论追求,所以在系统性形而上学于终极自圆其说之前,即便一直无法摆脱无法自圆其说的似是而非的混沌,但并不耽误哲学这门学科随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提升而循序渐进地建立与日趋成熟,如果人的一切认知都是广义哲学,那么狭义本体论产生之日起,便是狭义哲学学科建立之时,因此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亦是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可惜西方哲学从未将哲学自身认知视角触及于此。
结合 “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再看局部与整体之间不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关联,再思考不真懂本体论与不真懂哲学之间的因果一致性关联,就可以常识化理解逻辑思维在哲学认知视野下形而上于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多维自然跃迁机理——作为主客观一致性存在的人,基于内涵于清晰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可以在主观与客观两个认知视角内随意切换对认知对象的感知与认知关系(详见人的认知结构图)。
这是人类第一张能够终极自圆其说的认知结构图,我作为非专业人士,之所以能把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融会贯通于一张图,是因为本着终极自圆其说的追求,在常识化互译中西方思想精华时,我发现,西方哲学用错误的主、客观定义分别偷换了主、客观存在的定义,从而使主、客观存在两个基础命题未能适时显化清楚,结果导致更基础的“存在”命题只能被似是而非地解读,于是相对于圣人辈出的中化文明史,整个西方哲学界至今未出现一个能无困于心如中国传统文化先贤者。
正因为“存在”命题具有类似中国传统道命题的一言以蔽之于一切的能力,所以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通过终极认识论常识化建构整体一致性命题,是终极化解哲学无定论的基本认知前提,因为以此命题为框架,可以让人常识化囊括理解已知与未知之间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进而自然不难常识化理解,在人的认知语境中,根本没有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最后自然不难常识化理解,没有内涵于自我意识当中的主客观一致性,整体一致性和因果一致性即便先天存在,也无法被只有朦胧自我意识的动物进行清楚感知。
正因为任何因果一致性都只能在整体一致性框架内循环堆叠,所以从人的认知体系从不是简单的线形架构来看,人的意识延续了动物意识先天的下意识自由辩证跃迁机能,这样就不难常识化理解,在比动物的反思能力更强的一以贯之的思辨能力作用下,作为人的认知结果的思想体系,必然与人的先天逻辑认知能力有同质化的多维辩证结构,比如数学的集合论,本已集中显化了逻辑先天的绝对辩证属性,可惜西方文明一贯缺乏把望文生义于无中生有的能力常识化解读为形而上学于阴阳互根的思辨能力,于是只能把诱变终极哲学的机会留给中华文明。
本书将在终极常识化厘清西方文明缺乏形而上学即绝对辩证逻辑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常识化解析清楚——通过主客观双重终极本体论诱变主客观一致性命题后,进而通过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次第诱变整体一致性命题和因果一致性命题——的逻辑内因,就是任何有机生命都通过进化而先天具备了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感知或认知能力,而且基于进化次序高低,又具体显化为本能、下意识、显意识三个可相互错杂的层次区分,其中纯本能的,只感知,不认知;有朦胧自我意识的,既感知,又认知,但不能无限放大认知体系;只有人,既能感知,又能认知,更能无限放大认知体系。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能诱变可终极自圆其说于常识化普及的终极哲学的关键,在于我能常识化发现,低等生命的本能思维结构中缺乏高等动物所特有的主观见之于主观的思辨结构,高等动物的下意识思辨结构中有朦胧的主观见之于主观思辨过程,只有在占据神经进化顶峰的人的思辨结构中,才有日益丰富的语言帮助进行的主观见之于主观的清晰思辨过程。
正因为所有有机生命都有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感知能力,却只有人能通过绝对辩证的形而上学思维明确反思并谋求终极建构自身的主体性,所以人能否携带整个地球生态链在遨游宇宙过程中获得永生,是个由终极思想自由所决定的终极物理自由命题,进而也是终极瓦解不可知论的终极认识论命题。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之所以能把思辨做到如此精准,是因为认识论再高明,本体上仍不过是形而上学难度高一些的认识,在兼有方法和方法论属性的同时,又一定是本体认知和本体论追求的结果,也即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认识本体的方法,三者之间是一体三面和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关系,服务于有主体性的人的认识本体的方法追求。
这其中,认识是行为和过程,本体是认识对象的本质追求,方法是认识的技术手段追求,三者之间在主客观一致性主导下,在整体一体性认知框架内持续放大因果一致性方法追求的有效性,也就是与认识人本身相关的物种永生追求。
正因为人的物种无法孤立存在,所以人的文明存在要想全面认识自己,就必须以全面认清目之所及的一切存在为前提,于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既是狭义形而上学的客观见之于主观,也是广义形而上学的客观见之于主观,只不过狭义形而上学的客观见之于主观只是个感知过程,但广义形而上学的客观见之于主观则是类似《人的认知结构图》的整体,所以广义的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人通过思辨与一切存在发生认知伦理关系,具体就是,在感知并认知到某种主观存在或客观存在之后,人要通过望文生义的命名对其进行语义和语境建构能力的赋能,中国传统文化的类似表述有“万物皆备于我”、“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心外无物”等。
希望借助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帮助,任何人都能迅速理解,具备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主客观一致性认知能力的任何生物,在与进化相关的有整体一致性的地球生态中,都能知行合一地展现因果一致性生命行为,直到特种灭亡为止,依然可以通过化石等文化遗存被有主客观一致性认知能力的人感知,而人的文明虽然也有被灭亡的可能,但亦只有人的文明存在有通过主观能动性的终极发挥而摆脱被灭亡的全部可能性,因此作为人的你的义务就是,借鉴其他生物一贯只能苟且的局限,谋求人的文明存在可无限放大的自由。
相对于不可知论和拿不可知论束手无策的旧可知论,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相对于旧哲学对逻辑的正确定义不能,面对旧思想体系所展示的三个或三个以上逻辑认知体系,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在意识到整体一致性打破逻辑天花板必须以正确定义逻辑为前提之后,通过终极本体论的常识化建立,在常识化解析了人的感知与认知机理后,不但正确定义逻辑是人的主观存在本体,而且明确了哲学有广义与狭义区分。
结合《人的认知结构图》,很容易常识化理解,广义哲学既广义认识论和广义方法论,也可以是广义世界观、广义人生观和广义价值观,实际都是通过持续形而上的广义本体论以自我意识为原点循序渐进拓展建构而来,因而广义哲学即由广泛的狭义本体论追求所堆砌的人类整个思想体系,参考中文的物有本末和事有始终可以判定,没有例外,反观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追求,则明显太过狭隘于管中窥豹。
比较而言,西方哲学显然因本体论追求过于狭隘而尽显狭义哲学本质,但也正因为管中窥豹水平足够高,所以诱变了现代科技文明的狭义哲学其实可以理解成正确建构整个思想体系不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底层语言技术,由不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差异性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构而来。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因此发现,在狭义哲学这个学科不能终极成熟于可常识化普及的终极自圆其说之前,只能与广义科学并列存在,只有在哲学常识化转向成功之后,才能在厘清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是三位一体于一体三面的多维异质同构关系后,通过终极哲学终极明确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终极哲学才能以常识化普及的狭义哲学身份变成一门科学,是谓哲学科学化,《人的认知结构图》中的虚线部分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任何正确的定义都必须以常识化掌握相关概念与命题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整体一致性关联为前提,所以基于不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人的文明只能有一个逻辑认知体系,而不是现在和曾经一直不可调和的多个。
正因为旧可知论所代表的旧哲学有上述重大认知缺陷,所以在终极辩证法没能常识化建构之前,人类的哲学语境就根本摆脱不了诸多似是而非的基础命题所带来的知行合一的干扰。
正因为只要没有终极辩证法,人在本体论层面的知行合一存在必然在非终极认识论层面呈现知行不一于低层次知行合一的尴尬状态,所以伴随从不止息的理论创新,不可知论在频繁退却之余,却依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惑乱能惑乱和可惑乱的大量不真知之人。
综上,通过合多为一于万法归一的理论创新,按照可终极自圆其说的标准建构终极哲学,既能彻底解决旧认知体系对逻辑命题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一贯缺陷,又能通过终极思想自由和终极物理自由的循序渐进实现渐进摆脱一切文明局限。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相对于本体论层面人的不变的可终极打破逻辑天花板的能力,人的文明存在对文明局限的瓦解需求在“逻辑认知层面”是恒定的,正因为相关的逻辑认知有本体论认知和认识论认知两个层面,都需要知行合一地落实在方法论层面,所以不能通过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创新建构可常识化普及和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终极哲学,人的文明在文化层面的自圆其说水平就只能止步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的逻辑认知关系的似是而非。
这显然是导致旧哲学一直无法摆脱哲学无定论的直接原因,当然也是狭隘的科学主义盲目推崇哲学已死的直接原因,因此只有常识化显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关联,人的文明与哲学才能一道知行合一于终极自圆其说地摆脱一切认知局限。
本着终极自圆其说的标准,虽然有终极物理自由暂时无法实现,但哲学一旦常识化转向成功,便意味着指导实现终极物理自由的科学方法体系已然形而上地具备了可终极自圆其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指导,这意味着,对于人的文明存在而言,在主观方面没有了不能打破的逻辑天花板,在客观方面的与物理自由无限拓展相关的方法体系建设将呈现更迅猛的爆炸式增长局面。
这种局面一旦形成,首先实现的,是哲学科学化之后的科学与哲学的合流,但哲学科学化不是科学吸收哲学,而是同时必然伴生科学哲学化,也即哲学常识化转向成功之后,世人会发现,原来任何科学学科都不仅是科学,同时也是与所谓科学一体两面的科学哲学,因为科学从来就是对人类整个思想体系的分科设学,分的是广义哲学,分割之后所形成的自然是与科学同质同构的科学哲学,因此终极科学在认知关系上与科学哲学是同质化的一体两面关系——既没有脱离科学哲学的科学,又没有脱离科学的科学哲学。
《人的认知结构图》中为什么把狭义科学和对应的科学哲学分开来表述?那是因为没能常识化摆脱形式逻辑干扰的旧理论界都认为科学与对应的科学哲学是对立统一的异质同构关系,但其实,任何科学学科与对应的科学哲学都是开放式的同质同构关系。
哲学一旦常识化转向成功,没有与哲学相关的逻辑天花板之后的人类文明其次实现的,是受哲学科学化影响的由数学与物理学合流所主导的科学一体化格局,也即随着政治、经济、心理、法学、逻辑学、宗教学等所有哲学分支学科复归于哲学母体后,随着社会科学消失于天下大同的终极自律,终极自治的人类社会因为没有任何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任何社会科学都将消失无遗,这时的社会基础教育不但已然全程普及,而且因为普及的是可终极自圆其说能力,所以那时的教育领域没有任何师者打不破的与基础教育相关的逻辑天花板,这意味着,没有与哲学相关的逻辑天花板的人能学会任何数学和物理学,这意味着,未来终极自律于整体和谐的任何人都能享受同质化的基础教育,同时也将具有同质化的自然科学创新能力。
二 五论人的终极主观思想自由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作为人的文明存在进行思辨的真正工具的逻辑,一贯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是控制人的思维走向的真正主导力量,不但在方法论层面具有工具属性的唯一性,而且在本体论层面具有形而上学的非客观性,在认识论层面更有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主客观一致性。
正因为西方哲学一贯不注重思考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之间的终极一致性关联,所以只要不能常识化建立诸基础命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关联认知,人类文明就注定摆脱不了对逻辑认知在定义上的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
正因为一直存在上述认知局限,所以旧思想界对于动物是否有逻辑思维持否定性意见,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在认为动物有朦胧的自我意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发现,对逻辑认知在定义上的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竟然是专属于人的文明局限,是因果一致地导致人的整个认知体系无法终极自圆其说于常识化普及的因果一致性制约因素。
通过把因与果之间的一致性关联形而上地创新定义为因果一致性,同时本着终极自圆其说追求把整个人类文明史和整个生物进化史都贯穿于同一个因果一致性关联中,是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把人的意识与动物的意识做同质化理解的必然结果,进而将整个人类文明史总结归纳为同一个与意识所代表的逻辑认知相关的常识化趋势,亦是只有这样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才能做到的创见。
这样再结合上一章对哲学常识化转向成功于万法归一的洞见,自然不难常识化理解,对诸多有内在冲突需要调和的逻辑认知体系进行以终极辩证法常识化建构为目标的合多为一整合,对谋求天下大同于顺利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最迫切的终极方法论追求。
具体而言,在哲学语境终极常识化定义逻辑的本质是作为主客观一致性存在的人的主观存在本体,是以因果一致性的方法论为线索,通过有主客观一致性的本体论内涵和有整体一致性的认识论外延共同常识化建构终极可知论所代表的终极哲学的理论创新前提,是可知论瓦解不可知论的全部希望所在。
这其中,通过将存在常识化解析为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的简单相加,不但常识化解析了一贯晦涩的存在命题,而且因为存在命题类似中国传统道命题,具有一言以蔽之于一切的终极概括能力,对语境的建构具有认识论层面的基础支撑作用,所以把旧哲学一贯语焉不详的逻辑的定义与常识化的主观存在命题建立起终极常识化明确的因果一致性关联,在本体论层面确立了认知基准点的同时,既拓展了人类的基础命题体系,又把旧哲学曾经在逻辑认知上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予以通俗化化解,更为进一步在科学语境终极常识化厘清逻辑的进化形成机理提供了准确的可终极自圆其说的认知基准。
以终极本体论的常识化建构为切入点,通过常识化解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中隐含的与本体论相关的持续开放式演绎的形而上学思维,只要把同样隐性存在的反向收敛式归纳理路解读为中国传统万法归一理念的具体实现思路,再结合西方哲学基础命题常识化互译一下,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就找到对朴素辩证法、唯物、唯心辩证法、形式逻辑进行三位一体整合的方法和方法论便利。
首先,正因为唯物与唯心辩证法都缺乏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类似阴阳互根的绝对辩证属性认知,所以通过绝对辩证于阴阳互根所内涵的对立统一命题间在认知语境层面具有同生共死的一致性,比如前述方法和方法论便利的获得,就是我充分考虑“既没有脱离归纳的演绎,又没有脱离演绎的归纳”的结果,进而通过哲学常识化转向思考率先将朴素辩证法与唯物、唯心辩证法实现合二或合三为一的整合——如果是合二为一,那么唯物与唯心辩证法就分别是对同一个非终极辩证法用两个不同认知视角进行分别认知的结果,如果是合三为一,那么唯物与唯心辩证法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的非终极辩证法——这让我常识化发现,除了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即将合三为一地建构的终极辩证法,其他任何思辨方法体系都是配套于非终极认识论的非终极辩证法。
其次,借助逻辑先天的绝对辩证属性,利用旧理论所一贯缺失的常识化视角再看形式逻辑排中律所谓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但不统一的思维模式,表面看,任何理论层面的三段论式思辨结构都不具有绝对辩证属性,但心理层面任何形而上的二选一思量一旦基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知行合一地变成形而下的实际行动,那么这个知行合一行为过程至少由九个形式逻辑单元堆叠而成,况且任何形而上学思考本身也是具体的心理行为,有不脱离形而下的文字和神经系统的形上与形下的一致性,都是旧理论界的认知盲区。
如今既然已经对旧理论体系的认知缺陷进行了可终极自圆其说的补充完善,那么用常识化视角再看人的任何一个知行合一的取舍行为,首先要在具体情境人生中动心起念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或价值观,但任何观念的形成本身在过程上至少包括一个三位一体的认知循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感知感受、主观见之于主观的认知分析、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观念定型(见下图)。
相关观念定型后,还要搜索目标,因此一个完整的搜索行为又至少包括上述一个三位一体的认知循环。同理,目标确定后,对目标是否符合曾经的目标取向,依然需要通过至少一个三位一体的认知循环进行取舍。
综上,人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行合一取舍行为在理论层面都至少需要三个狭义的三位一体的认知循环才能完成。
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认知循环虽然至少由三个有三段论结构的应激反应构成,但也正因为相关反应只在理论上可分,在实践层面却必须一气呵成,所以人的任何一个知行合一行为虽然在理论层面至少包含九个环环相扣的形式逻辑的堆叠,但本质上依然只是至少有三个三段论在三个认知层次进行循环辩证堆叠,根本不是形式逻辑所谓的不辩证的直线结构。
这样结合《人的认知结构图》再看人的有三段论结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机理,在起点处和终点处都有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形上与形下互动,所以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曾经洞见“既没有脱离形而上学的形而下学,又没有脱离形而下学的形而上学”,是正确的,进而洞见人的任何观的行为与结果都具有旧哲学从未常识化解析清楚的主客观一致性,也是正确的。
关键是,上述任何一个三位一体的认知循环虽然具有线型不辩证结构,但上一个认知循环与下一个认知循环之间的再衔接就不是简单的不辩证认知结构了,而是基于人的主客观一致性自我意识所做出的不脱离整体一致性认知的因果一致性辩证行为,这样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就可以终极判定,形式逻辑只是辩证逻辑的局部,人的任何逻辑认知,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先天绝对辩证的。
综上,通过常识化解析人的具体情境人生中的任何取舍行为都具有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主客观一致性之后,显然可以常识化得出,没有哪个人的思维可以是单纯的三段论结构,因为形式逻辑的三段论结构只在理论层面可分,在实践层面不可分。
这样我们就可以常识化发现,作为前提,无论是大前提还是小前提,都是有先在性的前提,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所有前提都常识化定义为逻辑先在,进而可以常识化发现,任何逻辑先在相对于人都是共时态的并列存在,即便在具体思辨语境有先后进入的历时态区分,亦不改其共时态并列存在的本质属性,因此常识化而言——共时态的大前提与小前提会基于人的调动而适时相遇,而结论则是二者相遇后的化合反应,因而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先天具备通过经验积累而趋向于终极自圆其说的能力,这是一种不脱离终极本体论的终极认识论,内涵与常识化建构终极认识论同样的终极方法论的必然建构可能。
这样明确了理论与实践之间一贯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之后,自然不难常识化理解,既然形式逻辑在理论层面不具有类似阴阳互根的绝对辩证能力,那么形式逻辑就不可能直接构成人的知行合一的意识行为,只能在多个形式逻辑物极必反地堆叠成辩证结构之后,以辩证逻辑的局部,也就是只在理论层面存在的形而上学认知难度更高的底层逻辑运行机制,参与人的知行合一意识行为
正因为进化论认为所有的生物都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所以结合形式逻辑在线形逻辑结构上具有与低等生命应激反应机理类似的运行结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参照人的意识行为的知行合一性判定,形式逻辑只能构成知行合一指导低等生物的低等意识行为,也就是本能行为。
当然,随着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出现,相应的低等本能意识行为也同步同构成高等生命的潜意识生命体征,比如在脑死亡之后,某些生命个体依然可以维持一定的生命气息。
这样泛化解读了意识命题与逻辑运行相关的多维结构内涵之后,既拓展了哲学理论的自圆其说能力,又可以常识化明确,低等生命现象的非辩证意识机理以细胞间的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依然同构于高等生命的生命现象中。
基于进化的因果一致性,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也可以形而上地理解成信息交换,这意味着原始的应激反应特征机理依然是多细胞生命的基础生命体征,比如脑死亡和心死亡在医学和法学领域的冲突一直存在,如今有了这个标准,相关伦理问题就容易取舍多了,这其中体现的,就是每次哲学有重大理论创新之后,科学领域就必然产生一次创新高潮,原因就在于,只有哲学才能打破人类的集体逻辑天花板——相对于狭义科学只是非黑即白的实验,广义科学显然与科学哲学是同质同构关系,因为根本没有脱离科学哲学的科学学科,也即曾经的任何科学学科都是相应的科学哲学。
综上,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形式逻辑的三段论结构不但在细胞层面构成高等生物的应激性生命体征,而且在神经的意识层面亦是体现于生物电的辩证逻辑运行的基础运行结构,因此形式逻辑只能是辩证逻辑的局部,不可能是与辩证逻辑并列于平行的认知架构,通过在哲学语境终极常识化解析清楚二者关系,显然是通过哲学常识化转向诱变终极哲学的基本前提。
正因为形式逻辑不具有与反思相关的绝对辩证解析能力,所以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形式逻辑的运作机理与早期生命进化所展现出来二进制数量级递增关系联系紧密,比如受精卵的发育,因此我判定,形式逻辑实际构成细胞自体生命体征和细胞间基于应激反应的能量与信息交换规则,这是一种类似没有细胞膜的病毒的生命现象所展现出来的基础性能量、信息交换关系,是一切能反思的高级意识行为在地球文明的同一进化产生源头。
这意味着,只要条件相似,在其他类地行星中存在产生智慧生命的全部可能。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因此发现,这样确定细胞膜的进化形成过程是生物神经系统在(狭义)哲学意义上的进化起点,是确保哲学能够终极自圆其说于终极成熟所必须的一个辩证逻辑认知基点,而神经系统在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起点的明确,是附属于广义哲学的科学命题中的科学哲学命题,涉及原始高分子蛋白何以进化形成类似病毒的没有细胞膜的可自我复制的物种形成机理。
正因为在原始高分子蛋白进化出细胞膜前后隐藏着这些阻碍人类思想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关键命题,所以这种与绝对辩证相关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探索是诱变终极哲学的不二前提。
综上,相对于西方哲学只注重对客观存在本体的探索,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把存在常识化区分为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然后按这两个向度分别寻找各自的本体。
如今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虽然具备在哲学层面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而且已经找到主观存在的本体是逻辑,但客观存在本体与逻辑的科学化机理虽然具有因果一致关联,但对于客观存在是否有本体,或者真有本体与否,都仍处于不可知和不确定状态,但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依然坚定地认为,正因为这种不确知状态虽然不可知于科学语境,却不足以反向推翻哲学语境已然终极可知于终极自圆其说,所以相对于科学语境只形成相对形而下的认识(体系),哲学语境则是对相对形而下的认识(体系)进行形而上的认识论概括。
因此上,基于整体一致性,如果人的认知对象是一个确定的整体一致性逻辑先在,那么哲学通过形而上于本体认知的本体论认知、形而上于方法认知的方法论认知均有雷同于认识论的概括性,这样就可以在对逻辑先在的整体一致性概括极点建构终极可知论,这在表面上看似与科学语境能否终极发现客观存在本体无关,但建立之后却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的文明终极厘清客观存在本体(的内涵与外延)。
综上,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人的终极自由具有主客观一致性,但它的形而上学本质却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主观自由,也即任何客观物理自由都起始于原始蛋白所进化出来的自我复制能力所内涵的与主体性相关的主客观一致性,旧哲学所代表的思想界却集体忽略了这一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没发现,西方哲学语境用错误的主、客观定义分别偷换主、客观存在的定义,结果导致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在语境中的基础命题地位被掩盖起来,直到哲学常识化转向才开始被常识化显化。
正因为常识化显化了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之后,可以通过主客观一致性命题终极常识化显化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等一系列哲学基础命题的定义,以及所有哲学基础命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关联,所以面对基础语境可诱变整个语境具备终极自圆其说能力的重大调整,不但终极哲学即将被诱变产生,因应可常识化普及的终极哲学对知行合一于语境的主观逻辑天花板的整体一致性突破能力,任何曾经不能普及的科学学科也必然同步调整,因为没有主观逻辑天花板的人已然具备循序渐进地突破一切客观逻辑天花板的能力,也就是同质化的科学创新能力。
区别于旧哲学的自圆其说不能,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客观物理自由在本质上竟然也是主观思想自由,原因就在于感知自由的前提,是不脱离客观的自我意识作为主观存在,具有主客观一致性。
同理,作为被感知的存在,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人的语境中,都必然因为人的观的行为内涵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主客观一致性而具有命题意义上的主客观一致性,因为在人的语境内,人命名什么便意味着已然与认知对象发生了主客观一致性互动,这是人在通过命名机制在语境内向认知对象赋能,人的思想自由便因此知行合一地拓展开来。
正因为区别于旧哲学,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能发现,即便是朦胧的非客观存在也是存在,而且是明确的主观存在,只不过这种存在必须依靠人的主客观一致性观的行为参与之后才能被感知到,所以相对于人的语境与人的存在同质化的主客观一致性,正因为即便是朦胧的主观存在也能把经验通过记忆予以下意识强化,所以整个生物进化历程所持续提升的物理自由度,比如动物的奔跑能力,都因此而具有因果一致性,所以承认动物意识亦内涵主客观一致性,是将整个地球文明贯穿于同一个因果一致性的基本认知前提。
只因能感知到进化历程和贯穿于进化历程的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在地球文明内仍只能是人,所以脱离了人和人的文明,即便变化依然在,其他智慧生命将相关现象如何命名,我们人已无从知晓,但现在还可以基于同质化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知其大概,可以称之为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正因为旧思想体系对人的主体性认知不如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深刻,所以终极物理自由所内涵的终极自由虽然亦是本书所必然论及的命题,却不是本书和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思考的重点,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所重点思考的思想自由更多侧重于如何通过语境建构能力的终极发挥促进人际关系的整体和谐,这是进一步谋求人的文明存在可无限放大的其他自由的前提。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之所以能终极自圆其说地诱变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终极哲学,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能正本清源地发现存在分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然后通过分别寻找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的本体而建构理论层面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终极本体论。
这样一来,本体与本体论之间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区分清楚了——本体相对于本体论更形而下于具体,本体论相对于本体更形而上于抽象,但对于人的语境而言,无论是相对形上,还是相对形下,都既没有脱离形上的形下,也没有脱离形下的形上。
这里之所以特点强调人的语境,是因为脱离形上的形下情境也有,只是那是一种没有人的情境,或者是设想中的没有人存在,或者是人类文明诞生前和灭亡后,才符合条件,因此只要有人存在,人语境人生、情境人生和心境人生都既没有脱离形上的形下,又没有脱离形下的形上,这是我进一步发现人的任何语境人生、情境人生和心境人生都具有主客观一致性的认知前提。
我的上述表述已然极尽常识化了,但世人因此都能常识化认知本体与本体论之间不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关系吗?就暂时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文明局限而言,当然不能,因为所谓文明局限即主观认知局限,正因为旧哲学所代表的旧思想从未常识化讲清对立统一命题之间的相对性,所以只要爱因斯坦的两个相对论无法普及,作为方法集成的科学(与科学哲学同质同构)就只具有似是而非的普及能力,因此从所有相对形下的科学都受相对形上的科学哲学指导的角度,只有等到比相对形上的科学形而上学水平更高的哲学常识化转向成功,在人类具备自主打破一切相对主观的逻辑天花板之后,科学才能与哲学一道常识化普及开来。
具体就是,随着因形式逻辑认知的阻碍而一直不能系统打破的逻辑天花板的彻底消失,在终极哲学能常识化普及开来之后,每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都能展现平等的科学创新能力,也就是在想学什么就必然能学会的情况下,未来任何思想成熟的人都能通过基础教育具备平等打破一切逻辑天花板的能力,那是一种无限放大人的文明存在追求物理自由的能力。
这样再结合上一章内容就很容易常识化理解,不但整个人类文明史都在为展现人的平等创新能力蓄能,而且整个生物进化史也在为偶然展现人的平等创新能力蓄能,这既可以说明认识论与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的一致性关联——是在整体一致性认知框架内不脱离主客观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认知关联,又可以说明在人的文明语境内根本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以本体与本体论关系为例,正因为本体追求本身就是人对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追求,所以本体和本体论之间的形上与形下区分只相对辩证于形而上学认知难度与深度的交替演进关系,也即本体认知本身就是本体论追求的目的和结果,必须依赖本体论认知水平的反复递进提升才能显化清楚,因此任何本体论都同时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属性,三者只是人的同一观的行为的三个不同视角,分别代表同一认知行为可同步扩张的三个不同向度,是一分为三和合三为一的不脱离差异性的一致性关系。
人的认知体系在如此反复的演绎与归纳过程中日渐积累提升的,就是日益迫近终极归纳所代表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的必然实现机会。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显化的,就是人的文明日益提升的说理能力。
正因为中国传统理认知与西方文明的逻辑认知之间具有异名同出的一致性,所以人的说理能力都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语法功能所代表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本书通过基础命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显化语言文字在认知上的泛化机理,就在特定历史区间获得了终极方法论和终极认识论意义。
尽管这种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已然具备常识化普及能力,但相对于尚存的与认知相关的主客观一致性文明局限,每个人仍需要用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自行打破一切相对主观的逻辑天花板,这对于一贯处于愚昧状态的人而言,是个语境建构灾难,稍有一点惰性,就会视表义繁复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为可有可无之物,但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不是物,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有主客观一致性的形而上学主观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