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就与自我突破的逻辑天花板层次成正比

人都有追逐事业的梦想,但少有人知道,人生成就的大小,直接与自我突破逻辑天花板的层次成正比——逻辑层次越高,人的成就越大。反之,只能过相应逻辑层次的妥协与苟且人生。

逻辑层次越高,意味着人的知行合一层次越高,成就当然水涨船高,因为思想指导人生,而逻辑是思想的内在规定性。比如我的写作,越写越觉得,一切思想本来就应该这样写,说明思想也有先在性,而我只不过是照搬照抄一下而已。

可见人行为的知行合一性与逻辑在层次的丰富性上具有一致性,遵循这种一致性的哲学常识化解读才具有可能的终极性。这就是我之前反复强调“知行不一也是低层次的知行合一”的原因所在——再不堪的人生,也受逻辑控制。

世人多活在由形式逻辑所代表的低层次知行合一中。不得逻辑天花板终极突破的人,虽然也会辩证思维,但最终依然只能在形式逻辑内思考哲学的终极问题——这是旧哲学的通病。此处的旧哲学专指西方哲学。

事实上,哲学的终极问题只能在辩证逻辑中才得圆融。用形式逻辑思考哲学的终极问题,或者这样思考终极哲学问题的人与圆融者交流时,不是孤立静止地盲目否定终极问题的终极性(当然也顺便否定了圆融者),就是在频频点头的一知半解中继续维持自己的整体混沌。

圆融者的圆融境界,只能由思想者自主克服逻辑天花板之后才能获得。这个过程中,圆融者的启发必不可少,比如阅读经典,但终究只是辅助作用,因为圆融境界只能由思想者自己悟得——在人类庞大的知识系统中,思想者自己梳理出那个难得一见的整体性之后,圆融境界才能拨云见日地出现。

交流中,圆融者当然能够讲明白哲学的整体性,但时间成本却是现实的不能,至少在哲学实现常识化之前是这样的,所以不得正确逻辑思辨走向的思想者,很容易因错误的逻辑走向而否定现实当中的圆融者,转而继续盲目相信哲学史上的权威。

殊不知,因为哲学的开放性,任何旧权威的思想都在逻辑漏洞被反复补强中变成终极哲学的理论地基——伪哲学,所以不懂伪哲学亦是哲学者,一定不可能真懂哲学。

类似现象,通常也典型地表现在人对在校所学的人文知识学而不用上。正常人,智力相差本不大,却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自相矛盾的行为呢?

是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利己主义价值观的顽固存在,所以相关人等,只要不能用一丝不苟的新逻辑指导出一个新的知行合一人生,最终学而不用地选择性排斥专业学术思想,就是必然。这是人的潜意识的错误理性作用的结果。

正因为哲学一直不够常识化,所以对于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只是看似合理,但其实根本不合自己的旧价值观,所以最终必然导致——缺乏主动克服小我的自私心理的人,即便一知半解地学了哲学,最终也只能束手无策于自己先在的利己的潜意识——因为这是哲学不能普及的普遍心理,于是人类只能在文明史维度内持续整体苟且,所以终极常识化是哲学终极化的唯一标准,只待适时出现之后,才能通过普及根本扭转一切。

中国传统道文化就此早提出了大道至简的呼喊,无奈受制于自家文化体系内对逻辑的认知不足,只能在哲学史的维度内坐等西方哲学的常识化补强。其间虽然曾经在逻辑上受到古印度佛学的补强,但仍受制于专业性太强而无果。

仔细分析那些伪哲学指导的人生,虽表面自然,实则内在扭曲依旧,因为逻辑天花板依然存在。如今有了哲学整体性视角就可以轻易发现,人之所以会具有广泛的内在思想分裂性,就是因为人后天盲目放大了自己的利己性,所以必然与人先天利他的社会属性同时产生潜在的和现实的冲突。

在常识化哲学出现之前,普通人的这种潜在和现实心理冲突根本无法在意识层面得到非主动调和,即便想主动调和,思路稍有偏差,便注定南辕北辙于徒劳的不能。

主动终极调和思想冲突的逻辑是唯一的,是客观先在的催生人的逻辑的客观见之于主观,所以承认逻辑的客观先在性至关重要。

即便承认了逻辑的先在性,专门的逻辑训练于思想冲突的调解亦不可少。之所以要强调逻辑训练的专门性,是因为这种专门性针对的是思想者的自主性,这才是与承认逻辑的先在性同样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

当然,这种自主性并不排斥外在的社会系统性教育所提供的专业环境,反而只有社会通过普及性教育普及常识化哲学,人类的终极理想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但哲学常识化普及的另一个要点恰是——全力否定哲学的专业性。

现在看,这样的哲学教育是用钱买不到的奢侈品,因为常识化的哲学还未出现,至少我的这些想法还未得到普遍认可,所以个人无法实现终极觉悟,人与人之间便无法实现主动纯粹互利,结果当然只能在潜意识支配下,互害着活——当阶级出现后,人类文明的一贯根本局限就是这样形成的。

长期互害的人类社会,会像刺猬抱团取暖一样进行自我调解,结果就是极尽表面合理的妥协与苟且。依靠简单的形式逻辑,谁也无法识别表面极尽合理的妥协与苟且人生的本质,这给阶级对立创造了“暂时”合理的存在时间和空间,所以人知行不一地活在功利中,才一直如此自然,其实恰是缺乏主动突破的勇气的懦弱。

只要有人不懂知行不一就是低层次的知行合一,就说明肤浅的形式逻辑依然束缚着他。这样的人,因为找不到借助哲学进入更高级逻辑思辨的法门,所以只能活在低层次逻辑天花板的笼罩下,自然无法实现思想自由。

世人多思想自由尚没享受,却容易在别人的主导下,在本末倒置的鼓吹政治自由中狂欢,这种幸福感是形式逻辑赋予庸人的专利,其实很无聊。

有些心灵鸡汤类文章会让人注重人生的过程,而不过分在意结果,这其中就事关逻辑天花板的自我突破问题,现将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卖弄如下:

首先,结果由持续的过程铺就,没有过程的结果等于空中楼阁,所以重视结果必以强调过程为前提,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这其中考验的是人的责任心。

其次,强调过程,不必然等于结果不重要,反而越在意结果,越要在过程上强调目标的高标准。目标需要在行动前设定,既具有可行性,又有超现实的理想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越大,在结果处实现目标的难度就越大。能否设定足够合理的目标,实际考验的是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人翁精神直接相关。

最后,设定的目标需要实施,目标设定和实施者越专注于过程上的主观努力,结果实现得就越好——在过程上追求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更大调动与发挥,对效率的提升很重要,也利于期待中的结果实现机率的提升。

综上,专注于过程者,会迎难而上地主动将注意力放在对个人逻辑天花板的持续突破上。这样的人,主体意识越明显,责任心越强,人生效率才更高。反之,缘木求鱼的惰性会让人在丧失更多过程性能力提升的机会中堕落——那便是大多数人不进则退的人生。

前文曾谈及人少得可怜的主体性,要求人必须跳出人类文明去思考,然后才能从更高维的自然文明角度把相关问题分析透彻。这种换维思考是哲学反思的高级阶段,如果不能在初学哲学的起点开始渐渐摆脱形式逻辑的束缚,任何人都无法达到这种境界。

既依赖又必须自主摆脱形式逻辑束缚,是任何初学哲学者必练的基本功,可惜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一关历来难过,因而构成了哲学学习难和领悟难的第一道坎儿。

我认为,这一关之所以难过,与哲学的三个基本任务直接相关:

首先,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需要通过定义概念来实现,这就是人对形式逻辑的需要和依赖的起点。这一真正起点发生在人之初的自我意识觉醒时。

其次,仅定义概念,并不能帮人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概念,然后再把简单问题做复杂化解读,这个认知的深入过程,就是哲学的第二个任务目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思维上,这种复杂化解会对上述哲学第一个任务中形成的概念构成强烈的质疑,这既是狭义哲学产生的前提,又是人的逻辑分析能力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文明进步的必然需求。

最后,正确怀疑后的正确分析会得出正确的结果,随后启动的便是人的思想圆融需求,这就是哲学的第三个任务的起点。在这个思维阶段,要求思想者必须游刃有余地切换于不同的思想维度。

这种高维度的哲学思考有终极哲学化的意味,按照中国传统“正反合”思维模式,这是一个完整的回路,但西方哲学恰是始终不能形成最后这关键一“合”,所以导致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持久对立,实则用道思想将其升入更高维度后,矛盾立解。

许多人虽然学识渊博,却终生不能摆脱形式逻辑束缚,因而导致了他个人和整个社会一起渊博于无知的悲哀,因为渊博并不必然等于创新。

对于文明发展和文明局限的突破,指望不上渊博者,只有赖于更多能终极突破逻辑天花板而实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复读机一样的渊博者对此无能为力,所以才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儿——渊博者,对传播知识有用,对直接突破文明局限无用。

之前说过,人类文明的本质在于主观性,考虑到人类所有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由思想者通过哲学式反思获得,那么哲学反思自然是其中唯一最大的功臣,因为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都是在哲学反思模式主导下进行的,所以哲学不但有用,有的还是指导性的大用——只因大众用肤浅的形式逻辑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专业哲学才“谦虚”地定义其为无用之用,这是功利于个人和功利于全人类的差别。

哲学之所以会被广泛误解,是因为只会做形式逻辑分析的人不创新也能活,但只要想活得好一些,任何人都必须依赖创新,因为每个人都活在递进的历史中,而历史就是文明持续创新的过程,只是那些不会主动创新的人对曾经的创新日用不爽而已,所以无知的他们会误以为哲学无用。

因为人类文明的主观性,所以一切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知识都是哲学,哲学从来都无处不在,只要克服了形式逻辑的束缚,任何人都能因轻易发现和运用哲学而过高级思辨逻辑下的更自由人生。

综上,潜意识分裂着的人,为什么会“自如”地活?便不难理解了,因为人类是被动产生的,每个人来到世界也是被动的,结果人却只能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为主体性。偶然间有了有主体性的人,受基因和本能支配,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活的愿望都很强烈,于是内在的思想分裂和被动来到世界的无奈都被“有效”压抑或抵销,因而简单的形式逻辑也能能让人活得相对心安理得,这是感性和形式逻辑对人生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人智慧的灵光不可能永远被压抑,总有人通过深度反思发现自己和整个人类的内在深层次矛盾,然后再通过各种努力极力改变之。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所以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