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行当——木匠

木匠,是人民生活中最不可缺的工匠之一。时至今日,此行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不时可以看到有的人家请木匠为孩子打造结婚家具,大多在小巷子空地上扯起帆布棚子,抡斧拉锯做出来的。

 

在武汉周边的乡下,木匠分为粗木匠(或叫大木匠)和细木匠,前者对盖房砍房料、梁、椽、檩、门窗及农具等。细木匠(或叫小木匠)包括方木匠、圆木匠、雕刻木匠,比如木工雕花镂刻技艺,还有给木制家具上漆、嵌螺钿、剔红、款彩等。

一般情况下,大木匠做活总是搭帮合伙的,几个脾性相投的人,根据雇主活儿的大小,时分时合,形成一个松散的小班子。在小班子里面,总会有一位掌墨师傅,此人也是技术最高的,深受众人的信服与尊敬。掌墨师傅负责设计构件的形状与尺寸,他不需要画图纸,图纸早已经在他的头脑中,只要雇主说出尺寸,他的心中就有数了,而后将尺寸大小画在将要制作的木材中。负责制作的其他师傅,依据尺寸、形状制作就可以了。所有构件制作完毕之后,经掌墨师傅抽查之后,再进行组合。在农村建房上梁的这天,大木匠的地位就尤为重要。掌墨师傅站在屋顶上,指挥安梁、定位,梁放稳当后,木匠边唱喜歌边用斧头将梁固定,同时也做一些祝福仪式,为东家祈福。木匠也就成为乡村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细木匠擅长制作家具和雕花,以细活拿手。老木匠打的家具是卯榫结构,不使用一个铁钉。即凸出的地方叫“榫”,凹进去的地方叫“卯”。使用榫卯嵌套要事先画好尺寸,榫头主要用锯子锯,卯用凿子凿,榫头和卯嵌套在一起后非常坚固结实。榫头还只是简单的嵌套,像鲁班锁、双榫、半榫等工艺更加精细,现在精通的人更少了。旧时的婚嫁仪式,少不了细木匠打制的新家具与陪嫁品,于是木匠们便被接来请去。雇主每天要管两顿饭、一顿点心和一包香烟,而这些都不包在工钱之内。

说起来,木匠的工具主要有斧子、刨子、锛子、凿子、锤子、钻子、铲子、锉、尺子、墨斗等。一个好的木匠,全套的工具至少有五六十把。而对一些工具或工艺,木匠又有着自己的“行话”,如“三天冒得生客”:匠人头三天到东家家里做活,东家热情好客,好茶好烟好饭侍候着,问寒问暖;三天过后,木匠、瓦匠、打小工的陆续都来帮忙,此时就把东家忙得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三日前的热情劲逐渐变成了忙乱,对待来帮忙的匠人就和自家人一样随便了。“会不会三年徒”:木匠这一行,师傅带徒弟,只教三年,三年能学会了出徒,三年学不会也不教了,卷铺盖卷走人。“ 飘”:木匠在木板上划好线以后,用锯子破木板不慎锯斜了、斧子砍斜了、刨子刨斜了,都叫“飘”了。“俩牙木匠”:学了三年木匠,只能做一些犁柄镐头柄之类的活,做不了嫁妆、柜、八仙桌的大件活,属于不称职的木匠。这些“行话”充满着生活情趣,更充满着智慧。

  过去武汉周边农村大多数人谋生手段很少,而做木匠学手艺就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一些人家在孩子十二三岁时就让他们拜师学艺。学艺时要从苦累的粗活干起,在这中间逐步掌握取材、锯切、斧劈、凿孔、刨光、铲削等基本功,然后学会划墨、取线、制榫、制铆、拼构、斧正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活。但是真要学会这门手艺,绝非一朝一夕。民间有句话:“一等人用眼学,二等人用嘴学,三等人在棍子下学。”一般三年才能出师。师傅带徒弟,除了传手艺,更要传授规矩。因为木匠干活的场所特殊,他们大都要进入雇主家中,一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雇主忙别的事,不能时时守在眼前,木匠的心态要清净平坦,心无杂念,专心干好自己的活儿。

学徒期满后,师傅会送一套工具给徒弟,这既表示对徒弟的关爱,又蕴含着你已学成,可以离开师傅自立门户之意。学徒满师后,要么继续留在师傅身边,在师傅统领下,过安稳日子,但收入上要被师傅多拿一些;要么自己去开创一番天地,从头开始打出名气,钱赚的多一些,这要看徒弟个人的本领和处事了。两条路各有利弊,每一个行当的生存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木匠这一行,并非完全离开我们的生活,如装修房屋和店面等,只不过木匠师傅所用的传统工具发生了大的变化:开料、刨面、打眼等工序全部用上了电动工具,钉子也代替了榫头,一些古老的工序慢慢被舍弃。一些老木匠已经拿不动工具了,古老的木匠手艺在慢慢远去。那些古老的行规与行俗,也大多被新一代的木匠逐渐遗忘。但是,人们仍希望“本分做人,规矩做事”的行德,能够在木匠行当里永远传承下去。

打捞江城记忆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回眸过眼之烟云

人文武汉公开课开讲啦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

  • 沂蒙老手艺:打铁

    [写在前面的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要实现文化的复兴 而文化就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 风土人情.山川器物 皆蕴含着民族的哲学.审美和价值观 发掘民间艺术 彰显地方特色 就是复归传统文化一条幽径 同 ...

  • 『我醉乡土』第101期:这师傅手艺真不赖,做好了拿根铁棍直接削上去

    前序: 大家好,我们是博野乡音团队老行当拍摄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行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拍摄的目的,就是希望留下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今天有幸见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打铁师傅,请大家跟随我们的 ...

  • “老木匠”13年用心打造生活小件

    <姑苏晚报>2021年05月05日 A04版 本报记者 胡毓菁 小板凳是很多人家里的一件实用小物件.坐在小板凳上择菜.洗衣.泡脚,甚至是和左邻右舍闲聊,都是江南人家"苏式生活&q ...

  • 木匠师傅用事实证明只要手艺好,再简单的据台也能做出好的活

    木匠师傅用事实证明只要手艺好,再简单的据台也能做出好的活

  • 木匠刘寿堂(散文)

    木匠刘寿堂(散文) 飞翔 刘寿堂学木工手艺是1975年的事,他读完初中,因家庭成分高没有读高中,就回家学习种田,18岁时拜了一位湾间的木匠师傅学习木工技术. 大集体时期学手艺不交学费,不送礼品.师傅先 ...

  •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如今年轻人不愿继承,这些老手艺面临失传

    前言: 导读: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如今年轻人不愿继承,这些老手艺面临失传 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这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

  • 张燕峰《不敢》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题)

    (共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敢 张燕峰 ①爷爷有一句口头禅,经常挂在嘴边,这句口头禅就是"不敢".吃饭的时候,爷爷把碗里的米粒舔得干干净净,他说:"不敢 ...

  • 【武汉老行当】钱庄的兴起与衰落 银行取而代之

    钱庄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业组织,它最初是经营不同货币的兑换,称为钱店.后因币种繁多,之间比价经常波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便应运而生.武汉三镇中,汉口最早有钱业,大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钱 ...

  • 武汉老行当 ▏烟业 完税大户

    太古洋行码头工人搬运烟箱. 卷烟在武汉没有流行之前,人们一般吸用水烟或旱烟,烟叶行集散河南许昌.邓县.襄城和湖北均县.黄冈.咸宁.孝感.黄梅等地,以及西南.西北诸省的烟叶.在1915年有烟叶行162户 ...

  • 武汉老行当 ▏鱼行 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老行当

    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地处江汉交汇,自古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鱼业开始于渔人,不管是网捞钩钓,都以卖钱谋取生计.后来,劳作的与贩运的分开,鱼客与鱼贩分工,鱼行就开始出现. 每当鱼产丰盛时,打渔 ...

  • 武汉老行当 ▏会馆与公所 商家的会所

    粤东公所(广东会馆) 自明末清初起,汉口即为各省商贾来此贩卖与采购的集散货物中心.商品交易多,则经营商品的商人也多,籍贯同属一个地区的称为同乡,经营同属一种商品的称为同业.交易越频繁,越是需要订立一个 ...

  • 武汉老行当—— 篾匠

    前不久,我去湖北赤壁羊楼洞古街,在街上发现一家篾器店,里面出售各种篾制品,我买了一把竹制小雨伞.在我们武汉周边农村,老百姓日常用具多为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躺椅,晒垫,凉席,桌子,板凳:小及斗笠,提篮. ...

  • 武汉老行当四十四——耍猴人

    武汉人有句俗语,说一个人衣服穿得短小,称为"猴把戏".这里与一个老行当有关--耍猴人,他们曾流行于全国各地.操此行当者,以猴为戏,深受男女老幼的喜爱.他们带着猴子,游走于江湖,没有 ...

  • 武汉老行当四十一 木划子人

    武汉有歇后语"集稼嘴的划子--擂着淌".说的是在汉水的集稼嘴过渡到汉阳或到武昌,由于水流速快,不用力划船,到不了对岸.比喻做事不能耽误,要抓紧时间. 武汉市区的木划子,是从划渡开始 ...

  • 武汉老行当四十五——报关行

    1862年1月1日汉口江汉关成立后,凡是进出口商品,无论土产或洋货,均须由进出口商将货单报送海关,请求验关征税,等这些完成报关手续以后才肯放行.本来蛮简单的,由于江汉关的税务司和具体经办人员都是外国人 ...

  • 武汉老旧行当 粮食行

    粮食乃维持人体生命之基源,也是食品及轻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粮食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人,至关重要. 武汉整个粮食行是由粮行.杂粮店.运销业三个经营性质不同的行业组成. 粮行:即粮食经纪商,介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