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存在一个致命失误,古往今来不知让多少士兵白白送命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被后世尊称为“兵圣”“兵家鼻祖”,是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理论成果都写进千古名著《孙子兵法》一书中。《孙子兵法》也以其极具前瞻性的视角、无与伦比的广度深度,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千百年来一直被各国军队奉为圭阜。
孙武的老家是齐国乐安,大约在如今山东北部一带。孙武的祖辈父辈,都曾在齐国担任将相,立下汗马功劳。到了孙武这一代家道中落,孙武于是避世隐居,潜心研究兵法。吴国大臣伍子胥慧眼识人,认定孙武是绝世之才,于是向吴王阖闾极力推荐孙武。吴王阖闾野心勃勃想当春秋霸主,求贤若渴,于是立即召见孙武。
《史记》记载,孙武向吴王阖闾献上自己所做的十三篇兵法,阖闾看了之后频频赞叹,但他还是对孙武的实战能力存在疑虑,生怕他是个纸上谈兵之徒,于是说:“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想让孙武露两手给他检验一下。
吴王阖闾故意给孙武出了个难题,他把后宫中的妃嫔美人180人叫了出来,让孙武负责训练。那些妃嫔倚杖吴王宠爱,嘻嘻哈哈根本不听号令,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当即下令斩杀了两个吴王最宠爱的妃嫔,一时间“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很快变成一支像模像样的小型军队。
吴王阖闾从此认定孙武确实是治军良才,对他放手重用,孙武不负重托,“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国军队接连击败强大的楚国、齐国、晋国,威震天下。《孙子兵法》由此名传后世,被历代军事家视为不传之秘,无不苦心钻研,朝夕揣摩,并从宋代开始被编入培训武举的教材《武经七书》中,成为历代武将必修课。
不过,孙武毕竟是人不是神,他的观点虽然绝大部分都是真知灼见,但也不可能百分百完美无缺,不可能百分百正确无误。明代名将、著名军事家俞大猷,就曾发现了《孙子兵法》中存在的一个致命失误。
《正气堂续集》记载,俞大猷发现的《孙子兵法》这个谬误之处,是这样一句话:“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武认为,用兵之道应当以速战速决为宗旨,拖泥带水久而不决乃是兵家大忌。
孙武的以快制胜的用兵观点,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重要主题。因为孙武认为,每次出兵打仗,都会消耗大量的粮草辎重,所谓“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如果战事久拖不决,往往会让参战国陷入民穷财尽的泥沼,所以才说“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但俞大猷则认为,孙武这句话大错特错,“孙武子兵闻拙速一言,误天下后世徒读其书之人,杀天下后世千千万人之命,可胜恨哉”,“愚见世人欲图速成之功,视三军之命如草芥,往往而然焉,皆孙武子一言误之也”,“孙武子一言杀天下后世之人不可胜计”,认为孙武这句话不知让多少士兵白白送命。
俞大猷的观点虽然有一定偏激色彩,但客观而言,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持久战与速战速决一样,都是用兵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要打持久战还是速战速决,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取决标准,不能盲目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孙武的失误之处就在于过分强调速战速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持久战。实际上,在敌强我弱、本土作战等某些特定情况下,持久战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比如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屡次出兵北伐,司马懿都采取了避其锋芒、深沟高垒、不与交战的持久战方针,使得诸葛亮一方屡次因军粮耗尽接济不上,劳而无功被迫撤退,六出祁山寸土未得。
同时,如果盲目硬性推行速战速决,常常会导致己方军队在敌情不明、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很容易导致失利后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俞大猷的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史记》《正气堂续集》《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