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青铜设计之道

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商周青铜礼器,不仅仅是具有神灵氛围的圣器,令人肃然起敬,也常常使我们被其巧妙的构思所深深吸引。一方面它造价不菲,必须迎合使用者即贵族阶层审美观,另一方面,在造型设计上也集中当时最好的设计师与能工巧匠,因而代表了古老商周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艺术爱好。他们的才华与灵感,决定了当时所铸造的青铜礼器不仅庄重,也同样具有令人喜爱而富有魅力的艺术特质。

商周青铜礼器形制多种多样,那么,3000年前的能工巧匠,又是用何种手法能在不同形制的青铜器上完美地将庄重与灵动的艺术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呢?

手法之一

在直立的外形刚劲的(如方形、长方形)器身主要部位上,衔接以曲面的几何形体,从而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晚商 方卣 高43.3厘米

例如此次展览中的方卣即非常典型。这件方卣的形制与属于殷墟文化一期(殷代早期)的安阳小屯M331出土卣相近,只是M331卣圈足作圆形。与此器更为相近的是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的传河南安阳武官村北地出土的亚方卣。此型方卣当是同时期流行的长颈圆腹卣的变异。这件方卣之方形腹鼓张而腹壁竖直,加上方形圈足,使整个器物的重心显得相当稳重。但是腹部上面的长颈,实际上是由4个坡面围成,而从腹壁四棱上端向上伸展出的4条弧形扉棱附在长颈上,再配以长的圆拱形提梁,形成了方形与弧线的对接。

手法之二

在作为器身主体的直立的方形或长方形部位上衔接其他各种不同的平面几何形体,成功地避免了视觉上的枯燥感。

晚商 兽面纹方彝 高29.5厘米

较典型的例子,即如展品中的方彝,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方彝形制近同。其造型特征是,占了通高三分之二以上的深深的腹部四面均为直壁,无论是正视还是侧视,器腹均近于长方形,使全器显得非常端庄,如果盖顶也做成平面,全器即只是个方正的单调的几何体,所以设计者将器盖设计为四阿式(指屋宇或棺椁四边的檐溜,可使水从四面流下)的屋顶式的器盖,将耸立的四壁转化为倾斜向上的集凑的四坡。与此相应,器腹四角直立的折棱向上延绵至器盖,收拢为4条斜棱又终汇成盖顶的1条横向的直脊。此外,四阿式的器盖,其正视为梯形,而侧视为三角形。而长方形的圈足四面中间又开有一圆拱形的小口,也都予以了变化的感觉。全器器表呈现的这种几何形状的变化,成功地构合了造型上的多元因素,在保持了总体的庄重气质的同时,给人一种丰富的多层面的视觉感受。特别是盖顶上的同样是四阿式屋顶状的提手,处于器物的最高端,更会凝聚观赏者的目光,进一步消除了直壁的单调感。方彝在迄今经考古发掘的一般商人墓葬中甚少发现,多出于较大型的,也即是较高级的贵族墓葬,殊为珍贵。其整个造型,会使人想见到当时的宫室建筑,考古发掘已不可能展示其屋顶,而方彝的四阿式盖顶,证明了这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历史之悠久。

手法之三

用纵向的弧线与曲面来展现腹部横截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器体。

商晚 兽首方罍 高35.5厘米

例如此次展览中一件商后期方罍,与一件现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馆的方罍形近,只是此方罍已有矮圈足,表明其年代可能相对略晚。方罍也是一般商人墓葬中很少发现的,常是较高等级的贵族墓才有出土。方罍通高一般均在30厘米以上,高大者甚至可以达到60厘米,故其本身已自具有庄重的气势,如其深腹再做成直壁造型自然难以摆脱板滞之感,故设计者使方罍成坡肩,腹部四壁呈缓缓的曲面而微向下收缩,从而使其四边棱正视则呈弧线,这种设计将横截面的长方形体态与纵行的曲面及弧线相互交叉,构为一体,也生动地体现了商人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上使刚、柔两种因素对立统一于同一器物的设计理念。

这种理念与其优美的效果,在另两件展品中也可以看到。展出的另外一件方彝,其截面虽大致仍作长方形,腹部正面略近于梯形,但亦与商后期常见的腹部作直壁的形制不同,而是做成缓弧形壁且垂腹,下部圆转内收,带扉棱的四边棱则呈弧线形态,从而改变了方彝腹部常见的刚正垂直的长方形体态,而呈现出圆曲、宛转的风格,这种用立体的曲面与弧线来表现截面为长方形的造型方法与上述方罍之造型手法相类。

西周 鸮面方彝 高22厘米

这件方彝同时又配以四阿式屋顶形盖与直壁的方圈足,更将几种不同的几何形体综合在一起,使全器在造型上尤显得丰富多变。分布于腹部与盖顶作为主纹饰的鸱鸺纹,以夸张的凸起的双目与尖喙及张扬的羽翅配合了上述造型的多姿,使全器洋溢着生气与谐趣。此器综合了商后期青铜器造型艺术的多种手法,器形与纹饰均别致不凡,堪称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华。以上两器均可以作为此件方彝年代不晚于商后期的证明。

西周 扁足方鼎一对 高22.8厘米

又如一对扁足方鼎,长方形浅腹,高鸟形扁足,具备西周早期形制特征。鼎腹横截面作长方形,其方正特征尤展现于鼎口,但鼎腹却并未做成通常那种直壁的形式,而是设计为缓弧形壁,渐向下内收,也将本来极易板结的长方几何体鼎身,变为由方正而刚性的器口与优美曲率的弧壁构成的浅盘形,再接上高耸的动感十足的鸟形扁足,成为现所见商周扁足方鼎中造型优美而极具特色的珍品。与此两件方鼎类似的鸟形扁足见于宝鸡青铜博物馆收藏的方鼎。

手法之四

在器物主体上铸接多种造型活泼生动的附饰

在上文其实已几次提到了扉棱在青铜器造型中的修饰作用,扉棱相对器物主体部分而言,也是一种附饰。当青铜器主体部分层面变化较少,几何形状较单一时,扉棱的作用即尤为明显。

晚商 出戟尊 高45厘米

例如此次展出的商后期偏早的大口折肩圆尊,此尊器身虽作明显的三段式,但通体各部位横截面皆作圆形,器物圆润感有余,但略显单调,且器表光滑而缺乏层次。于是设计者在器身上添加了6条齿状扉棱,并随器表而起伏,分成三段,同时这6条扉棱又将单调的器壁均分为六部分,打破了器表的平淡格局,增加了器表起伏的节奏感。特别是其顶端更侈出器口,不仅扩大了尊的喇叭形口沿外张态势,并因此更增添了一种微妙的动感。这种将扉棱顶端延长探出器口的设计,在商后期虽已出现,但尚未流行。到了西周即已习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后癸方尊虽截面作方形,但同样饰以分成三段而贯通上下的扉棱,亦可见此种修饰手法在当时之盛行。

另一种常见的附饰,是用铸合法依靠榫卯结构与器身相连的小型鸟兽形或兽首形的附饰。这种附饰在二里岗上层文化偏晚时期,亦即商前期偏晚时开始见到,由于其造型生动、活泼,加在器表,显然平添了栩栩生气。例如前文这件大口折肩圆尊,在折肩上等距离地设置了3个小兽首,使得由于折肩而生出的比较醒目的一层斜面给人在视觉上的平淡被打破,3个小兽首虽体量较小,但圆目鼓张,翘鼻张口,其状颇为醒目,仔细端详,会使人忍俊不禁。而此种尊、罍在因折肩形成的平面上设置鸟兽式兽首,在商后期青铜器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修饰手法,深为商人所喜爱。

晚商 方卣 高43.3厘米

上文已举出的那件商后期偏早的长颈方卣,在颈部前后两个坡面上设置了两条首向下爬行的小龙,身躯弯卷,尾部下勾,与翘起的龙首相呼应,其首部是铸接的,而其身部则是作为高凸的纹饰与器身同时用浑铸法铸出的,此种工艺亦见于著名的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这一龙形附饰的安排既使相对于鼓张的腹部显得细弱的颈部与腹部达到视觉的平衡,同时更与提梁两端安接的鸟形附饰相合,成为一组鸟兽形饰件,从而使几乎占了器高一半的坡面形颈部避免了平淡。此龙形附饰在设计上、造型上均极为成功,从而使这件方卣相比起同型的方卣来更为精彩,成为不可多得的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以上所述几种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造型手法多沿用至后世,特别是更多地施用于与其年代相近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造型上。西周早期铜器与商后期铜器有不少共同处,此已为研究者之共识。

西周早期 簋 高23.7厘米

西周晚期 龙首盖盉 高33.5厘米

晚商 觥 高21.1厘米

晚商 觥 高21厘米

晚商 鸱鸺卣 高17.8厘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