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从来就没有真正流行过名山茶

销区的朋友来,说了两件事。一个是山头茶衰落了,因为山下的企业冲了上去,山上的茶叶也冲来下来,以前做山头茶和坝子茶的界限没有了,再刻意强调山头就没有意思。
第一,山头茶未必都是好茶;其二,名山茶未必都是自己喜欢的茶。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山头价值和流通价值是两码事,你收的山头茶只是属于你,流通才能有价值。没有流通价值的山头茶和任何山头的茶叶等同。
赋予茶价值的,是人,不是山。
任何能跨渠道销售的产品才能叫名牌,比如说茅台酒,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卖,可以跨渠道,任何渠道都能卖,甚至一个朋友圈就完成。普洱茶行不行,你拿个老班章,市场上有一万个品牌,不要说垮渠道销售不可能,光是你证明你自己也得吃力不讨好。
山头茶的价格,便宜200,贵的要2万,这个报价谁定的?成本都一样,地是包产的,茶是前人种的,也不打化肥农药,成本都为零,唯一的成本是采茶的工费,茶价为什么是天壤之别?
我说是品质差距。
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名山都是因为品质成为名山的?现在爆的大名的茶山,以前根本没听说过,炒作出来的名山,品质第一也是炒作的原因。
现在勐海的名山突然一下子少了,集中到一两座山,其他茶区也一样,一个茶区就集中到一两个名山,云南上万个山头,其他茶山的茶叶都不卖了,还是都拿去当名山了呢?
去年勐海某茶山,处在茶区最中心的位置,都是古树,为什么去年才突然有好几家茶厂去抢购?时至今日,市场也从来也没有出现过这个山头的茶品,那这些抢购的原料去了哪里?
茶价到顶了

普洱茶有好多人,喝茶没几年,存的茶倒是不少,估计一辈子都喝不完。喝不完怎么办,大家想的都是增值,问题是,大部分人收的是原料,并没有市场流通,更谈不上品牌,怎么增值呢?
前几年茶价翻番,连续几年都是这样,从生产周期来分析,相当于从鲜叶采摘到毛茶,毛茶压完饼,放在仓库,刚好把青草味除掉,第二年的春茶行情已经下来了。
山上涨了一倍,你的茶放在仓库里跟着涨了一倍,还没有销售就赚了大钱。
从山头拖到山脚就赚大钱的节奏,谁不高兴?
当年有个品牌,规定批发市场每天涨价,一周一小涨,一月一大涨,放到今天来看,太可笑了,可是,在当时看来,天经地义。
2017年,32万出现,这更让市场疯掉。但是,很显然,这是余波,连续几年价格的大平稳,这部分收茶客,算是被彻底收割的。
任何产业,没有大政策,要想产业有红利,都是做梦。03年的农业税、08年3万亿,都是茶产业的大红利。
而现在,红利在哪里?
现在的茶价,不管是哪个名山,或者未名山,都是在2014年基本形成,这么多年过去,享受的还是之前的红利。
这其中你会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有些茶厂的销售价等于山头毛茶价。
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有人说是掺假的原因,我不排除这样的原因,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说明市场普遍的接受价到顶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市场一直接受不断地涨价,那么,一个茶商都可以做到收纯料,一个大厂难道不能收纯料?
而且,还有一个现象更能证明。
这几年投入老班章的资金不少,我自己也陪同过全国数一数二的房地产公司老板上过茶山,投入的企业名气不小,资金足够庞大,但是,大家又听说了哪一个品牌再度出现了呢?
大企业,大资金,大概念都不能打造一个品牌,那是产业出了问题,还是山头出了问题?
这大概值得所有人思考。
透明化是趋势
我在很多文章中就说过,透明化是一个趋势,这不是你想不想阻隔,能不能阻隔的问题,因为你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跳过中间人取利,那是小茶商的思维,关键的在于,你怎么合理看待透明化。
前几年的透明化,是所有行业人需要的,因为年年有翻番,透明化之后,自己收购的茶叶不用卖就赚钱,如此的暴利驱使,是人都愿意透明化。
而现在的问题是,茶价已经平稳的很多年,不但没有丝毫向上狂涨的动力,反而是向下的趋势,透明化就成为了一种尴尬。
想赚暴利吧,山头价格透明。想掺假吧,山头口味透明。
山头价格透明了,中间商的利润都失去了。大家都在传说茶厂都在造假,其实,我还真知道一两家做纯料的茶企,但是,毫无例外,都是压在库里,并不好销售。
烂茶无人喝,好茶无人买,这说明的还是价格的接受程度。
一个名山头透支了以后十年的价格,后续成长的空间就没有了。
先进者永远先进,后进者永远后进
市场记得住的,永远是第一名。
第一个做金融茶的,第一个做老班章的,第一个买32万一斤茶的。这些不用我多介绍,大家马上就能联想,但是,第二是谁,第三是谁,恐怕大家就未必清楚。
举个例子,茅台镇有几百家酒厂,做的都是酱香型,你知道第一名是茅台酒,第二名是谁,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茶界也是一样的,你们村第一个建初制所的发财了,第一个做古树的,第一个做单株的,第一个做高杆的,总之,市场只认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都会随之水涨船高,但是,这之后,你如果永远是跟随者,永远无法证明自己,举个例子,现在上老班章收茶的有3000个收茶客,就会有3000个老班章品牌,你怎么证明你的老班章是老班章呢?
茶山成名,茶价拉高,默契度最重要

去年春茶,在茶山遇到一对夫妻,两口子都是读者,自己介绍是在深圳做软件工程师的,喜欢茶,请假来收茶。

我问他们收什么茶,

什么有名就收什么茶。

喝名山,收名山,这在茶界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是做高科技的,平时接触少,不免多聊了几句,他们拿出自己的茶给我喝,满嘴苦,满嘴涩,我奇怪地问,怎么收这样的茶,两口子很紧张:都是名寨纯料茶啊。

有些名山茶,适合做拼料,不适合做纯料。(纯料这个词指一个寨子的古树茶,建议大家没有必要在字眼上去争论)你要认真观察市场,大家炒的茶和收的茶是不一样的,炒一个寨子的茶,收另一个寨子的茶,难道茶厂是傻瓜?

很多茶山都是这样成名,至于茶料好不好,各有各的目的。一个概念大家用,大家来追捧,大家都有利可图。

市场哪里又真的清楚这些?

只要是名山,都收来做纯料。

云南的茶山,怎么成名,怎么拉高,大概很多人都有疑问,一个茶山要成名,默契度是最重要的,茶厂,茶商,茶农,这三者的默契度非常重要。

市场又真的清楚这些,还是所有人都参与了默契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