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期 | 一见面的三种人

罗振宇老师在他的每日60秒中讲了这么一段话:人跟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见面的时候,一般有三种场景设定:一是斗争,二是交易,三是请教。

听了这段话以后,我拿着手机上的通讯录,有意无意地看了看身边这些朋友,发现大部分都属于第一种。

这些人大都在体制内,人品并不坏,只是在体制内工作很多年,他们斗惯了,身上带着一种浸到骨子里的“斗争味”,你跟他谈文化,谈哲学,甚至谈钱,他都反应很慢,只要一说起单位的人事斗争,立刻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而且是津津乐道。

最有意思的场景是,大家在一起正在讨论一件事,比如在一起打乒乓球,或者是聊世界杯足球,这种人往往会无端地向你发起进攻,说出几句让你很不舒服的话。事后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跟他说这么说很不合适,他好像完全不知道,他们打发时间的信条是:与人斗其乐无穷。

第二种是一见面就想交易的人,我虽然是个商人,也有不少商圈里的朋友,但这种人很少,因为大家彼此之间缺少一种基本的信任,商人和商人初次见面大都比较警惕,又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实力,互相探底的时候多,再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普遍契约精神比较差,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中国人在契约精神之下形成一种阳光下的交易关系,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有一些人则不是交易,而是一见面就求你办事, 好像你欠了他什么人情似的,这种人往往拿求人不当回事,随口就来。

第三种人是一见面就会向你请教的人,这种人就更少了,多数人不是好为人师,就是孔雀开屏,一见面就说自己多有成就,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他全认识。

我所见过的朋友中,一见面就向别人请教的有这样两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音印象。

一个是文化名人叫易中天,有一次他在金融博物馆书院演讲,有人向他提问怎么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易老师说,小时候我父亲就说我是个怪才,我到现在也很难说我被贴上什么标签合适,如果一定要贴的话,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一个学人,不断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人学习。

演讲结束了以后,大家去了后台一间办公室,他坐定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向主持人王巍问:这么讲行吗?那态度和口气绝不对不是以一种过度的谦虚来显示一种骄傲,而是非常诚恳和认真,给在场的我和所有人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第二个人就是“碳9学社”的掌门人冯新,“碳9学社”是一个学习型的社群组织,来这里学习的人,大都是近一两年开始创业的人,其中以新手居多,来过的人成百上千,他居然能够几乎把每个人创业经历的亮点记住,说起来如数家珍,让许多到这来的创业草根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

在创业的热潮高峰已经过去,许多创业营已经门可罗雀的环境下,碳9学社反而逆势增长,每期课程学员爆满,原因有多种,其中很主要的一点,和冯老师能够迅速发现对方的优点,还能在不同场合提到的这个优点有关。

他的这个优点对我写《创业的基因》这本书有很大的影响,这本书写了在碳9学社学习的30位学员的创业故事,都是从小人物身上看到的大事情,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学习和请教。

有的学员看到我写他的文章以后,都高兴地哭了,说:我有这么好吗?我跟他说:这不都是采访你的时候,你的原话吗?只不过现在我把当时原话写成文章给你看啊。

所以说名不见传的的小人物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反而是在已经成名的大咖身上学不到的,只是看你能不能看到罢了。如果你心存学习和请教的态度,这些闪光点就会跃然纸上,那里蕴含和极其丰富的智慧与营养。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我写的新书《创业的基因》。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