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定格 纪实的审美

——焦红辉纪实摄影《客家祖地》
1999年,时任海风出版社编辑焦红辉出版了《客家祖地》纪实摄影集,並在福州举行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俞兆平,以作家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了解读和评析。20年过去,摄影早已告别胶片时代,摄影亦已呈现多元化发展和递进,但俞兆平老师的一些摄影观点依然值得当下摄影人去思忖和认知。
作为视觉艺术之一的摄影,以其具体、感性的瞬间形象的凝定,在艺术门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其艺术表现对象的客观性最强,特别是纪实类摄影更是如此。在当今艺术日趋于客体真实的审美思潮的背景下,焦红辉的纪实摄影集《客家祖地》,给人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追求与时代趋导的一致性。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邃的内涵。我先后阅读过10余部《客家文化丛书》,但浏览之后,更感到焦红辉这本摄影集,以感性具体的形象,强烈的直观性的艺术力量作用于读者,这是文学语言无法替代的。它可以说是填补了客家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这部摄影集基本上可分为纪实中的纪事、纪实中的抒情、纪实中的象征三大类型。
纪实中的叙事偏重于事件描述,情节场面的定格,有着叙述的属性。作品《走古事》,是一幅对动态的客体对象瞬间定格的画面。作品形象力的运动式样,包括力的焦点、力的方向、力的度量等,十分和谐与统一使群体的动势有条不紊,给人种迎面而来的聚合冲击力,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
走古事
纪实摄影中的抒情,是在进行客体对象的纪实中,对主体情感的寄托。就像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关键在于作者自身的审美目光。作品《晌午》,作者敏锐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他采用逆光拍摄,充分利用锅中水汽蒸发的白雾,朦朦胧胧的人物轮廓,形成隐隐约约的空间层次,含现出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营造出客家妇女下厨那温馨安谧的氛围。这幅写实中抒情的画面,把客家人的平凡生活原汁原味且洋溢着诗意地传导给读者。

晌午

纪实摄影中的象征,其画面的构思更是对摄影家审美立意与操作功力的考验。因为象征的要义在于它通过带有隐秘意味的感性形象,含蓄地暗示某种超越性的意念。由于这种能产生象征蕴意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被发现,所以不少摄影家往往采用电影中蒙太奇方式,把对象进行人为的意象叠加、化合,但这样显然破坏了摄影的纪实性。然而作者作了探索。如作品《振福楼》,作者用心地选取拍摄角度,新闻现场以新颖的铁门,穿蒉衣的村妇,整修一新的土楼,为一体。使读者透过这一画面感受到新与田、现代与传统的强烈对比,令人回味无穷。它展示了客家人生活的变迁,揭示了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进步,给人留下一串串的联想和思索,思想情感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振福楼
因而我认为,摄影工作者不必刻意去追寻象征寓意,只要能沉入生活的底层,并有着较深厚的哲学、美学及历史文化的积累,走纪实摄影之路,它将为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此文发表于2000年3月《福建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