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默里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突然去世,可他的父亲却被骂惨了...
今天,主页君刷到了一条让人无比悲痛和惋惜的新闻——
埃默里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意外离世
据美国埃默里大学学生报“The Emory Wheel”报道,3月5日,该校牛津学院(Oxford College of Emory University)哲学专业一年级中国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
去年,刚刚考入埃默里大学的张一得,因为疫情的原因,秋季学期一直都在苏州的家中上网课,等到美国疫情稍有好转,便于2021年春季学期回到了校园。
然而,就在他刚刚正式开始了拥有无尽可能的留学生活的时候,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如何不叫人惋惜。
至于张一得去世的原因,埃默里大学并未指明,张一得的亲友也呼吁网友们“不要追问,不要推断”。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离开了我们,但张一得生前的经历,无疑显示出他是一位优秀的留学生。
张一得 | @苏州新教育
在广州长大的张一得,读完高一之后,觉得国内的教育体制并不适合自己,决定换一条人生的赛道:先上国际学校,然后再申请去外国留学。
于是,一直和单亲爸爸生活的张一得去了苏州,和母亲在一起。
在苏州的一所国际高中,张一得如鱼得水,不仅获得了学校每年20万的全额奖学金,而且高一裸考托福就拿到了114分。
优异的成绩,却不意味着张一得是个只会读书的nerd,在课余时间,张一得考下了摩托车驾驶证。
和梦想着风驰电掣的专业赛车手不同,张一得更想做的是能骑上摩托车帮助救护车开路。于是,他又接受了系统的急救培训,考下了红十字会义务急救证书。
参与急救的张一得 | @苏州新教育
在申请季,张一得更是把自己的托福刷到了118分的高分。
最终,他拿到了被称为“南方哈佛”埃默里大学哲学专业的offer.
对于为什么选择了哲学这个冷门的专业,父母家人为什么没有阻拦之类的问题,张一得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爸很少会反驳我的决定,在早期教育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我基本就是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
正因为一得爸爸这种从不给儿子提很多要求的“无为而治”,张一得才能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能不断探索自我价值。
张一得在耶鲁参加哲学暑校 | @苏州新教育
在张一得的申请信中,他曾写道:
My father, a humble gentleman poor in wealth but rich in thoughts, was always there to encourage me to try out what I want…I started to notice how come dad was never upset with him being “poor”: He enjoyed doing what he did and was never ashamed of it. This confidence and self-respect that he presents in front of any person, noble or vulgar, have won him much respect in return. As I grew older, I came to realize how important those experiences were, and how significantly they shaped me as a unique person.
我的父亲是位富有思想却贫寒的绅士,他总是鼓励我去尝试我想要的东西……(之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父亲从来没有因为他“贫穷”而感到沮丧:他喜欢做他所做的事情,并从不因此感到羞耻。无论面对任何人,他都会表现出这种自信和自尊,他的表现也为他赢得了更多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这些经历是多么的重要,以及这些经历对我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
其实,一得爸爸给予儿子的不仅仅是“无为而治”的教育,更是百分之百的爱和付出。
如今,承载着爸爸全部的爱的张一得意外离世,不仅给他的家人带去了无尽的伤痛,也令我们无比惋惜。
R.I.P.
令主页君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张一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有不少网友第一时间竟然并非惋惜,而是把他去世的原因,归结到他爸爸的头上。
因为,一得爸爸的教育方式,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在一得刚刚出生后不久,他的父母就选择了离婚,妈妈回到了苏州,一得爸爸一个人负责把孩子养大。
一开始,对育儿一无所知的一得爸爸也曾茫然无措,但为了给足儿子陪伴,他选择辞去高管职务,成为一名全职爸爸。
一得爸爸和小一得 |
突然丧失了收入来源,一得爸爸先是把家里的住房换成了广州郊区的自建房和小院子,之后的家庭收入来源,也全靠一得爸爸开垦、种菜、卖鸡卖鱼、捡破烂,以及好心人不时的帮助。
生活虽然贫困,但一得的生活被爸爸点缀得仿佛童话乐园:小院子里有花草虫鸣,也有木制的小火车、小船,还有滑滑梯,小院美丽得像个农庄。
为了让生活趣意盎然,热爱烹饪的一得爸爸还利用奇思妙想,给儿子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有大象造型的泰式菜,有仿造刚参观过的半坡遗址建筑的哈密瓜等等。
在一得成长的十多年里,一得爸爸累计创造了近万道菜,每天菜肴造型都不曾重样。
同样,那些关于一得成长的难忘瞬间,比如换牙、打疫苗、拖地、打理花园……一得爸爸也用镜头拍摄了下来。
十多年间,一得爸爸不同时期的数码相机里足足存下了二十万张照片。
这些育儿的点点滴滴,全部都被一得爸爸记录了下来,并发到了育儿论坛和公众号上。
因此,一得爸爸也成为了育儿圈中不小的红人。
“半坡遗址”哈密瓜 | @一得他爹育儿故事
在一得去了苏州读高中后,一得爸爸依旧没有让自己闲下来。
他在自己的农庄中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们(自闭症儿童)”开辟了一个感统训练场——星星园,又用公众号的收入购买了建材,亲自打造出各种器械,以帮助自闭症儿童训练视听能力,提高运动能力。
一得爸爸将自己对儿子的爱,传递给了更多的孩子。
广州日报的记者曾探访过一得爸爸的农庄,那里有一面照片墙,几十人的照片围绕着一张17岁的一得的照片,这代表了“一得他爹的150个子女”。
张一得在申请信中说过,“爸爸喜欢做他所做的事情,并从不因此感到羞耻。”
一得爸爸在尊重自己选择的同时,更尊重儿子的选择。在帮助儿子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之后,对于儿子的任何选择,他总是无条件支持。
甚至,连一得想要学杀鸡,一得爸爸也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他。
从选择读国际学校,到申请哲学专业,一得爸爸都会聆听儿子的想法,直到得知张一得去世的消息,一得爸爸仍然强忍着悲痛选择尊重孩子。
在一封《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的信中,一得爸爸写道:“他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一得和爸爸在小院前 | 头条@广州日报人物在线
参与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选择、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值得那些只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的家长们学习借鉴吗?
如果张一得没有意外去世,一得爸爸的教育或许能称得上一段佳话,也会成为无数家长的榜样。
然而,因为儿子的离去,一得爸爸的这种教育方法就遭到了无数质疑。
有网友认为“无微不至”的关心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有人认为一得爸爸为孩子放弃原本优渥的生活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
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爱是畸形的爱。
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我们相信绝大部分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100%的爱。
一得爸爸就是这样的父亲。
在张一得刚刚结束在埃默里大学读书的第一学期网课后,一得爸爸曾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一篇长文,记录了自己作为陪读的感想。
他说:“未受高深教育的我,是毫无能力去考究你是否在这样的一个学期里,深造了几分。我只是相信,明白儿子,学业上,早已是精英中的娇子,一个学期过去,看着你的不懈苦研,自然更是充实有加。”
张一得,绝对是爸爸心里最大的骄傲。
而在儿子去世后,爸爸给一得在学校的同学们写了一封信。
他说:“估计爸爸这辈子,是没办法学会对你say no了。”
他说:“爸爸爱他,无论如何,没有条件。”
一得的离世原因尚未揭晓,在这个当口,主页君希望大家不要将这么一位将自己全身心的爱投入给孩子的父亲,冠上一些主观上的罪名。
因为,任何教育方式,都会无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把所有资源都投给孩子,为孩子制定好一切的“鸡娃”,可能培养出常青藤学霸,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抑郁。
放任孩子自由生长,坚持无拘无束的“放养”,可能会让孩子找到自我,可能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尊重孩子的选择,可能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小孩”,也可能发生父母不可控的情况。
就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功无法被复制一样,父母们也不能照搬其他家长的教育方式。
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不同年龄段,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父母需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应该学会体谅父母的苦心。
要知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今生能够成为一家人,拥有父母子女的缘分,是机缘,也是福气。
这一路,希望能够相互体谅,相互陪伴,共同成长,彼此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