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小窗说周易——东方传统观念下的世界、兼及文化的反思

闲坐小窗说周易
——东方传统观念下的世界、兼及文化的反思

第五

相逢一笑两心知——略说医易同源

中医药之阴阳

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可知,夏天渴过了头时,我们接连不断地喝水,还是口渴,但吃一片西瓜——不管是否冰镇的,就立即能解渴,并且能管很长时间不需要再喝水。

  夏天,在烈日的暴晒之下,很多植物都蔫了,而西瓜在烈日下毫不受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西瓜是寒性的,只有寒性的东西能耐酷热。所以人食用后能立解暑热。同样是水份,中性的水却没有这么明显的功效。所以中医将西瓜誉为天然白虎汤。

而附子,中药中的大热之物,只能生长在长年不见阳光的深林沟壑之中。能在这种阴凉之地生存,说明附子是热性的,所以人食用后,能治寒性之病。

如果有兴趣看看中药图谱,就会发现,凡热性药材多半生长在山的背阴面、树下、沟壑之中,而寒性药材多半生长在向阳、温暖的地方。

  当然药性并非这么简单。与阴阳五行人体经络等结合起来,其药性及应用变化极为繁复。举上面这些例子,仅是便于理解。

  我们日常的食物多是中性的,当身体内部发生不平衡现象而引发疾病时,需要食用这些偏阴或偏阳的食物予以调节,回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比如食用姜,也是一味中药材。其性温,按阴阳而言,属阳。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当知道,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姜——尤其是野姜,必定生长在阴凉之处,比如沟沟渠渠中,属半喜阴的植物。故其性温,因其温才不畏阴凉。

  我们受寒后,得了较轻的风寒性感冒,只要多切一点姜,炖上红糖,趁热喝下,再盖上被子捂一身汗,多有良效。中药调偏补弊,寒病需温药。但感冒较严重的话,还需要比姜性更热的药物,比如麻黄、桂枝等,才能调理过来。

感冒在中医中分风寒、风热、暑湿等等。

  风寒性感冒,其最典型的症状为流清鼻涕,畏寒。这种情况才能用性温的姜治疗。如果鼻子发热,一点鼻涕也没有,千万别用这个办法,否则越治越重,风热要用凉性的药。早些年有一次我父亲感冒,属风寒性的感冒。找一位当西医的朋友开药,那位朋友正在自己看中医书,就照本宣科下了一副治感冒的中药,结果回来煎完喝下去,不一会那清鼻涕如同开了水龙头。赶紧回去找那朋友,那朋友一看,坏事了,药下反了。本来是寒性的病,需下温性的药,结果当成了风热感冒,下了味凉性的药,结果加重了病情。

现在许多西医喜欢开中成药,患者吃后,有的感觉有效果,有的一点效果没有,有的还有反作用。西医连疾病的最基本的寒热燥湿都弄不明白,就敢开中药,也算是勇气可嘉。有效果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没效果是理所当然。不是药不管用,是人不会用。

心上莲花次第开

一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可能地影响身边的部分有缘。一盏灯的光,可以点亮百千盏灯,灯灯相继,善的理念才能越传越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