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现状如何?大都保留先祖传统,和珅后代竟在东北种地

引言: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一个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另一个就是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于其民族结构和特性,导致了社会阶层上的差异化,比如满洲人的八旗制度,就是最有代表性的。

很多人认为所谓“八旗”就是满族人,这是有不对的。清王朝历史上八旗中融合了满洲人、蒙古人和汉人。大部分八旗子弟在清军入关后都居住在京城附近,那清王朝灭亡后,他们何去何从呢?

对此,笔者的回答是:大都保留先祖传统,和珅后代竟在东北种地!

一、清朝建立,生活优越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清朝入关后对于最初的满洲八旗子弟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他们都无偿获得了朝廷给予的田地房屋,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很高的特权。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

这些八旗子弟战时为兵,闲时为民,但即便是当兵,在各方面的待遇上也要优于其他民族。到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稳定之后,大多数的八旗子弟不再缴税和服役,大多数时候都是领着国家的粮饷,游手好闲,日子过得颇为滋润。

清朝对于八旗子弟,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法律法规上都有别于汉族,也就是说当他们犯奸作科后也不会根据律例来处罚,而是交由特殊的部门从轻处置。一开始的八旗子弟在思想和行为上还多少注意一些,但到了后来年轻一代,也就把这种特权当做理所应当,从这个时候,八旗子弟开始自甘堕落,甚至连祖上引以为傲的马上骑射功夫也放弃了。

二、为除弊端,下令迁徙

在优渥的生活条件支撑下,八旗子弟的繁衍速度非常快,没多久人口就呈现出爆发趋势。这些人按照清朝的制度,依旧是游手好闲,还拿取着国家的资源,一方面让国家承担着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民族阶级矛盾。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民间都高高在上,态度傲慢,不愿意和普通百姓平起平坐,甚至欺压汉族百姓的事情也偶有发生。

公元1744年清朝与沙俄就东北边界问题发生矛盾,由于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一直处于封闭保护状态,因此地广人稀,没有足够的人口去戍守边疆。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就提出了“移民屯垦”的政策,其中主要迁徙的就是京城中的八旗子弟。这部分人到达东北后,又恢复到了满洲人入关前的状态,即战时为兵,闲时为民。

据统计,在此后数年里有数千户八旗子弟迁徙到东北生活,并且形成了多达32个八旗村屯。在这里他们虽然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却延续着京城的生活特点和文化特色,慢慢地形成了东北和满洲人独有的“京旗文化”。

三、提及历史,引以为豪

随着清王朝的日渐衰败,越来越多的八旗子弟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开始向全国各地分流。而之前居住在东北的这些八旗子弟则依然安稳地生活着,大部分都聚居在黑龙江拉林镇一带。根据实地了解发现,这里的原住民中不少都是显赫的满洲贵族出身,祖上不乏清朝历代名臣。

其中在拉林镇的一个村子里就有一位名叫何岐玉的老人,他就是清初名臣索额图的第12代孙。当老人回忆起家族的历史时,激动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甚至旁边的邻居还调侃他:“这要让在以前,你也是地道的贝勒爷啦。”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大家都沿用了汉姓汉名,但生活习惯和婚丧嫁娶的习俗依然沿用着先辈的规矩。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还居住着一位很有名的老人,之所以说有名,是因为他的祖上是乾隆帝时期的宠臣钮钴禄·和珅,作为和珅为数不多的后人之一,随着和珅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年前来拜访试图了解历史真相的游客络绎不绝。

名为和英琦的老人说:

“虽然我的祖上是和珅,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怎么好的名声,但这些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如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黑龙江农民,只希望种好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就足够了,至于祖上,我们只需要抱着敬畏之心对待就好了。”

结语:

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文明也在进步,从近代史上的疲敝积弱到现在崛起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与磨难,也是一代代人用血泪与牺牲换来的。清王朝后期固然问题不少,但曾经也有过辉煌,更重要的是无论清朝还是满洲人,如今都成为了中华大家族中的一份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