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覆土建筑?
“覆土建筑
埋在地下的建筑?”
覆土建筑并不单是字面含义
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含义
“覆土建筑艺术,不是单指以土覆盖着的建筑,也不单指地下建筑,而是指以土、石、木等作材料,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着的建筑。它是建筑学中新兴的一门综合学科,伴随着环境科学发展起来,它和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宗旨的生态建筑学有密切的联系。古代人类的覆土建筑艺术带给人们以启示,这些建筑在巧妙地利用和顺应自然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榜样。”
----《城市环境建筑学研究系列:覆土建筑》
作者:荆其敏 张丽安
日本直岛地中美术馆
▽
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
▽
南半球最大的夯土墙建筑
The Great Wall of WA
▽
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教学楼
▽
覆土建筑可自然原始却充满生机
这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建筑形式
至今仍然让人着迷~
01.
什么是覆土建筑?
覆土建筑是生态建筑的一种形式,在全世界有着深远的历史,比如说中国的窑洞建筑、土耳其卡帕都西亚地区和goreme山谷都是穴居住宅主要的分布地区。
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覆土建筑渐渐开始衰落,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再加上潮湿阴暗,不好清洁,缺少室外景观,覆土建筑逐渐被淡忘。
直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种传统节能建筑。
「覆土建筑的主要形式」
覆土建筑也可以称作“掩土建筑”,可以指“地下的”建筑,有时候专指“地面上用土或岩石围墙”的建筑。
但覆土建筑和地下建筑不完全相同,一般地下建筑大多属于覆土型建筑,而覆土建筑与地平面的关系更加多样化,外部形态也更加复杂。
覆土建筑的不同类型 ©appropedia
9女孩纪念馆M9,智利 / Gonzalo Mardones Viviani
Vucedol 文化博物馆,克罗地亚 / Radionica Arhitekture
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河北 / 素朴建筑
「覆土建筑的优势」
密苏里州某覆土建筑室内外温度对比&传统建筑与覆土建筑能耗对比 © kubue Jideofor Anselm
覆土建筑可以有效利用屋顶地表,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绿地生态环境。
02.
覆土建筑的应用
ALICE TREPP艺术家工作室,瑞士
设计 | Mino Caggiula Architects
工作室的建造尽可能顺应自然,轮廓线回应了场地形态。设计从依自然而建的古希腊剧院中汲取灵感,将主要空间置于地下,完美融入了蜿蜒曲折的土地,仅通过上方两条向上弯曲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轮廓,仿佛飘落在地表的树叶,呈现出生动的自然特征。
梅斯纳尔山Corones博物馆,意大利
设计| Zaha Hadid Architects
Corones博物馆嵌入海拔2275米的山体之巅,临近南蒂罗尔最受欢迎的滑雪胜地,因为覆土和半地下形式而保持着较为恒定的内温,宽大的窗户让自然光深入室内,并为游客带来叹为观止的风景。
环形混凝土屋
设计| decaARCHITECTURE
环形屋位于克里特岛南部海岸,距撒哈拉沙漠仅165海里。两根混凝土梁沿着山丘的地形勾勒出了房屋的外轮廓。混凝土梁铰接形成环状造型,不但为房屋提供了遮阴、使室内通风良好、兼做太阳能收集面板,并保护了种植有各种柑橘树和可食用植物的内部花园。
野界度假酒店,浙江湖州
设计 | 墨璞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野界度假酒店项目坐落于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的竹林山谷中,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 主要以覆土建筑为主, 将建筑藏于地下可以从根本上恢复地表植物覆盖。建造前和建造后可以达到一致甚至更好的植物环境。
重庆文旅城滨河公园
设计| 承迹景观
覆土建筑纯净谦逊的模样又似一个艺术中心,作为项目承上启下的功能节点,它既是未来周边居住者的集会、艺展中心,也是静思之所、追忆之地。
NCAVED住宅,希腊
设计 | Mold architects – Iliana Kerestetzi
NCaved住宅坐落于希腊僻静的岩石海湾上,场地视野开阔,但却暴露在强烈的北风之下,为了充分发挥场地的优势,同时规避气候条件带来的劣势,设计团队采用覆土建筑的形式,创造出一个与山体融为一体的庇护所,建筑形态呈面向海岸线的梯形,干石砌成的纵向墙勾勒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轮廓,并起到挡土墙的作用。
水岸佛堂,河北唐山
设计 |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这是一个静思、冥想的场所,沿着河面有一块土丘,背后是广阔的田野和零星的蔬菜大棚,设计从建筑与自然的关联入手,利用覆土的方式让建筑隐于土丘之下并以流动的内部空间彰显出自然的神性气质,建筑物整体覆土成为土地的延伸,成为树荫之下一座可以被使用的“山丘”。
克罗地亚卡尔洛瓦茨淡水水族馆
设计 | Studio 3LHD
克罗地亚卡尔洛瓦茨淡水水族馆位于科拉纳河河畔的一块露天营地之上。建筑的体量微微下沉于地面,而绿意顺着覆土屋顶从边缘向中心蔓延,如同旧日环绕在卡尔洛瓦茨星形古城之外,以泥土筑成的城墙与土堆。
资料来源:
《城市环境建筑学研究系列:覆土建筑》,荆其敏 / 张丽安;
谷德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