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朴实的光影 流淌的音韵
清宫白玉的选材,多为新疆和田玉。玉石在其最初形成过程中,肌体内往往夹杂许多金属矿物质,这使得绝大多数玉石都拥有不同的色彩,纯白无杂色的白玉少之又少。从传世的清宫多数玉雕制品来看,青玉、碧玉等玉雕数量较多,体量较大,且众多大件成品也完全是青玉、碧玉雕成,洁白纯正的白玉制品则绝少有特大件器物。至于色白质纯的羊脂玉,因原来自身体量就小,外部往往包裹彩色玉皮,故大多只能雕成佩饰、首饰、鼻烟壶等小件物品。白玉质地细腻、纯洁,清宫将其视为玉中上品,故于早中期制作了一些白玉材质的皇帝玺印及鉴藏印章。如满汉文合璧“大清受命之宝”“制诰之宝”,雍正及乾隆皇帝的“敬天勤民”玺和部分帝后谥宝、闲章等,皆以上好的白玉制成。
如果说源源不断贡入的玉材为清代中期玉雕业的空 前繁荣奠定基础,那么乾隆皇帝对玉的喜爱更是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乾隆在位60年,正值清代鼎盛时期,他对各项工艺美术均推崇备至,此中更以玉雕业为甚。内务府造办处下原有玉作,至乾隆时另建如意馆,亦再设玉作,以供应皇 室用玉。此时期民间制玉作坊以北京、苏州、两淮、杭州、江宁等地较为著 名,北京京作高手云集,所雕玉器品种齐全;苏作玉器继承了传统优势,以做工精巧见长;两淮盐政善于利用大块山料,以制作玉山子闻名。如果宫廷玉工紧缺,官府还可从苏州织造、两淮盐政等实力较强的民间作坊中抽调人手。乾隆时期宫廷玉雕中以体大厚重、造型准确著称的“会昌五老图”、“秋山行旅图”、“大禹治水图”等大型玉雕都是先由宫廷玉工设计,再由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这种制作方式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间玉雕业的发展,使得民间玉雕作品丝毫不输于宫廷。除了传统的大型玉雕外,清中期的玉雕作品,如碗、杯、瓶、炉等器皿,香囊、牌、坠等佩饰,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文房用具、宫廷专用的玺印玉册等各式玉雕作品,无不是选材上等、纹饰华美、雕镂精细。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 心。
鉴别不同时期的玉器,应当了解当时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典型特征。明代的玉器在琢玉手法上较为粗犷,此时出现三层透雕法,并且因为明晚期道教盛行,玉雕在创作上多以云,鹤,松,卜卦等道教代表性事物为主。明代器物稳重得体,且明代玉器为平整磨面,雕琢出的玉器的边框和里面的花纹一样平整,但在最 后一道碾磨的工艺上却比较粗糙。
清代玉器与现代仿品的鉴别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清代玉器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但距今并不久远。因此玉器在现代风格、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相对与现代仿品比较近似。另一方面,无论是出土或传世的清代玉器,其本身所产生的年代痕迹也不很明显,在现代仿制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仿品层出不穷。
清代玉器作工严谨不论什么器物,均要求方圆规矩、一丝不苟。明代那种常在器物上留下铊锯痕或凹凸不平的现象不复存在、同时还吸收了各种传统和外来的琢玉、抛光技术,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每件作品均细腻光滑,圆润逼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