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危难之时总能看到这样的人,最让人尊重

道家的祖师爷老子的思想,“后其身而身先”。老子告诉我们一个原则,道家的思想认为人毕竟是自私的,不自私不叫做人,好像天生万物,人的自私是应该的。不过人要完全自私,必须先要大公,尤其《老子》这一句话。譬如军事哲学上,做领袖的人、带兵的人,乃至当家长、班长都要懂“后其身而身先”。利益先给别人,自己放在最后,最后的成功才会是你。如果碰到利益、机会自己先抓,最后不但失败,恐怕这一条命也会丢掉。所以,真正的道理“后其身而身先”,就是危险事自己先冲锋,尤其一个好的带兵官,什么艰苦都是自己来,你一上前,后面就统统跟着上了,如果你叫别人去打,自己向后面倒退,你早完了。

这个思想观念,在我们文化里,也有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示应该如此立志,才是知识分子的气度。自己挑起来天下一切的痛苦,眼光远大,帮助社会国家,天下安定了,大家都得到了安乐,然后自己才敢求安乐。千古名言是不错,范仲淹这是偷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观念。不过写文章不怕偷,偷得巧妙就是好文章。偷来当然要改头换面,要装扮一番,那就是好句子了。

《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
所谓“先”,就是在“为政”的原则上作领导人,一切要为人之先。关于先,大家都读过宋儒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先”的观念,即从《论语》这里来的。中国政治哲学解释“先”字,多半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为政作主管的,尤其是作战带兵的,都是这样:自己站在前面,有艰难困苦与辛劳,我领先担负了;利益方面也是先让人家,自己不要,这是“外其身”,而实际上最后的成功还是自己,这是领导的“先之”的道理。在个人修养中,一个领导人宁可有困难时自己先来,有劳苦的事自己先做;绝不能自己坐着享受,有困难都让别人去。这样永远带不好人,尤其带部队,打起仗来,就看得更明显。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想领导大家,自己必须把本身的利益摆在后面。这句话要注意了,年轻人读到这里,不要误以为要打仗的时候,你们先上前线,我在最后面打。这话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本身的利益放在最后。老子在上经已经讲过,“后其身而身先”,有好处时,领导人要让被领导的人先得,剩下来才自己去拿;如果没有剩下来也没有关系,我就不要了。假使遇到困难时,我先去面对,你们在后面一步,这就是领导的原则,也是领导人的道德。
*****
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过分自私。只要奋不顾身,为义所当为的需要而努力做去。那么,虽然看来是把自身的利益位居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来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所以,结论便说“非以其无私邪”,岂不是因为他的没有自私表现,“故能成其私”,所以便完成他那真正整体的、同体的大私吗?当然,这个“私”字和大私,也可以说是以幽默的相反词,反衬出真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奥妙,我们再来看看道家黄老的这种学说,在历史上作为成功的指标,到处可见。尤其用在领导军事的兵略上,用在领导为政的政略上,所谓 “身先士卒”、“公而忘私”等等名言,便成为千古颠扑不破的无上法则。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
道家这个理论绝对是正确的,我可以说保证是真的,只是人不容易做到。原因是什么?修道家有一个条件,“善行为先”,要多行善事功德,只顾自私在那里打坐修道,不肯为他人做一点事情,那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不会成就的。
我常常说修道的人最自私,两腿一盘,眼睛一闭,说我要修道,不要吵我,什么事情我都不管,万缘放下。拿万缘放下这一句话逃避现实,实际上他什么都没有放下,他最大的欲望摆在前面,就是想长寿。道家的老祖宗老子讲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摆下,先为人,不怕你不活着;如果先自私为自己,最后你先走路。
《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
******
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