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谈书法——论运腕

作者:沃兴华


我的书法创作一直强调章法,强调形式构成,注重作品的整体关系。

近两年来,为了充实细节变化,越来越觉得点画也不可忽视,“远看章法,近看点画”,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与耐看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点画。

因此在“致广大”的章法基础上,重新回到初学书法时的状态,讲究起“尽精微”的点画表现。

讲究点画,不能不从运笔入手。

徐渭说:“手之运笔是形,书之点画是影,故手有惊蛇入草之形,而后书有惊入草之影;手有飞鸟出林之形,而后书有飞鸟入林之影”。

运笔是因,点画是果,历代书论都是把点画形式与运笔方法统一起来讲的。

运笔是一种全身运动。

沃兴华书法作品

程瑶田《九势碎事》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肘腕指都属于右体,而右体则运用于左体的凝然据几,左右体属于上身,上身又运于下身,下身要两足著地,拇踵下钩,如屐之有齿以刻于地者。

运笔过程全身联动,上身下身,左体右体,肩肘腕指,然而仔细分析,最主要的当属运指运腕和运肘。而指、腕、肘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哪一个为主?哪一个为辅?受三种情况支配。

第一因大字小字而不同,刘有定《衍极》注云:“小字及寸,必须实按其腕,而用在掌指,自寸以往,则势局矣,遂有覆腕、悬腕、运肘、运臂之作”。他的意思是根据所写字形的大小,书写的运动范围逐渐扩大,运指、运腕、运肘和运臂也逐渐展开。

沃兴华书法作品

第二因书写字体而不同,孙过庭《书谱》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而使转靠腕,因此相比正体,草体为了连绵飞动,特别注重运腕。

第三因书写风格而不同,碑学质实,帖学流美,流美比质实更需要运腕,因此帖学比碑学更加强调运腕。

传统书法以帖学为主,以行草为主,宋元以后以条幅为主,字大逾寸,因此运腕就成了运笔理论的重点,王澍《论书剩语》说:“指欲死,腕欲活”。姚孟起《字学忆参》说:“死指活腕,书家不等之咒也”。

书法史上,最重视运腕的是徐渭,他在《论执管法》中说:执笔在手,但是“手不主运,运之在腕”。

沃兴华书法作品

至于怎么运腕,他有一套理论。

第一,执笔要在手指关节的第一节上,这样掌心虚了,腕就能“转侧圆顺”,否则,如果在手指的中节以下,掌心充实,腕就不能转动,“凡回旋必多成棱角,笔死矣”;

第二执笔要用双钩法,即五指执笔法,它能使笔杆垂直于纸面,保持中锋,便于运腕时上下左右,八面出锋,带出细挺圆劲的牵丝和各种微妙的变化;

第三执笔不可以一味求紧,“盖执之愈紧则愈滞于用故耳”,滞于用也就是腕不灵活,他说:“善书不在执笔太牢,若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善矣,大要执之虽紧,运之须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

第四强调悬腕,悬腕就是把肘抬起,让腕的运动从桌面的牵掣中解放出来,纵横挥洒,上下提按,无拘无束,运动自如。而且他认为“古人贵悬腕者,以尽力耳”,不提腕的话,不仅势“拘局而不放浪”,而且“力不足而无神气”。

宋以后的书法家大多重视运腕,但是怎么运也有程度差别,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把运腕幅度大而且流畅的称之为运腕的,把运腕幅度小而且不够流畅的称之为不运腕的。通过比较,来显示它们的区别,反映它们的特点,分析得失,获取创作上的借鉴。

比较而言,碑学是不运腕的,帖学是运腕的。

帖学中,同样是秀丽的风格,赵孟頫是

沃兴华书法作品

不运腕的,董其昌是运腕的。同样是豪放的风格,王铎是不运腕的,傅山是运腕的。

两相比较,不运腕的点画重拙质实,运腕的点画灵巧遒媚,质实有质实的好处,遒媚有遒媚的好处,但是如果就细节变化的微妙性来说,毫无疑问,运腕的远胜于不运腕的。

因为运腕使得提按顿挫和轻重快慢的变化都是逐渐展开的,平和舒缓,流畅自然。尤其写连绵的草书,要想写出精微的牵丝映带,要想加强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的变化,要想让这些变化走出一种流畅悠扬的节奏,必须强调运腕。

历代书家的作品中,运腕表现最好的是徐渭和董其昌。

徐渭书法强调“侧以取媚”,依靠的就是运腕,我们面对他的《秋兴八首》和《白燕诗》,想见挥运之时,得到的感觉是运腕以肘为中心,翻来翻去,转来转去,如舞滚龙,左右盘旋。

在翻转盘旋中“毫发之挫衄,分秒之起伏”,带出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庖丁解牛,足之所踦,肩之所倚,奏刀騞然,莫不中节,合于《桑林》之舞”。

而且在这种如环无端的翻转盘旋中,点画连绵相属,钩连不断,特别有一种潜气内转,回肠荡气的感觉。

沃兴华书法作品

董其昌书法强调“劲利取势,虚和取韵”,依靠的也是运腕,我们看他的《临怀素自叙帖》和《试书帖》,如果目光随着运笔过程展开,手腕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使转,或左旋,或右还,左旋紧接着右环,一环紧扣着一环,流转飞动,“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感觉变化丰富而且细腻,节奏特别流畅。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运腕有运腕的好处,如上所述,运腕也有运腕的不足,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弊病,这种弊病大致有三。

第一,使转过分流畅,会出现浮滑,流向俗气。因此运腕时不能不加以沉涩之力。徐渭说:“执虽期于重稳,用必在于轻便。然而轻则须沉,便则须涩”。沉是向下用力,要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涩是增加笔与纸的摩擦力,有两种方法,一是尽量逆锋顶着写,二是运笔时前面如有物拒,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

第二,圆转的书写之势比较弱,缺乏精神,徐渭说:“徒讬散缓之气者,书近死矣”,因此他特别强调在运腕时要运气,“所运者全在气,而气之精而熟者为神……以精神运死物,则死物始活”。他这句话与韩愈论文的观点相同,“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写书法与写文章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运腕强调使转,在不断地作90度、180度和360度的环转时,点画最容易出现偏锋,显得扁薄轻滑,因此运腕过程中要不断调整笔锋,如包世臣说的:“盖行笔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卸皆成偏锋,故须暗中取势转换笔心也”。不断转换笔心就是徐渭说的“毫发之挫衄,分杪之起伏”。它既可以保证中锋,同时又可以让点画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细节变化。

沃兴华书法作品


#书法##沃兴华##心得#

(0)

相关推荐

  • 陈继儒《行书诗册》赏析

    陈继儒 行书诗册 纸本册页 24.3cm×18cm×8 创作年代不详 江苏省美术馆藏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学者.画家.工诗善文,书法 ...

  • 彭再生:从“己意论”“天成论”看徐渭的摹古与创作

    从"己意论""天成论"看徐渭的摹古与创作 文/彭再生 作为明代"尚态"书法及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狂澜的中心人物,徐渭的书法实践树立了书法风格史上 ...

  • 徐渭“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徐渭"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一.他鄙弃干净漂亮之书,也反对书如枯柴蒸饼,他说: 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世好赵书,女取其媚也.责之古服劲装可乎?盖帝宵王孙,裘马轻 ...

  • 浅议用笔、结字及“书空”现象

    赵孟頫所谓"用笔千古不易",老师认为这句话是值得推敲的,赵孟頫是站在复古的立场上说的,我们要谨慎对待.笔法影响了字法,字法有影响了章法,进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怎么能将笔法单独拆开了说 ...

  • 沃兴华谈书法临摹

    临摹的进境 沃兴华 我讲三个具体的问题:怎样从临摹到创作?怎样从习气到风格?怎样从创作到临摹?这三个问题,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一定会感兴趣的. 一.怎样从临摹到创作 不少同学临摹了许多字帖,而 ...

  • 被网友称为“丑书大家”的沃兴华谈“合体书法”

    2021-04-22 19:07:31·陈天哲 天哲按:天哲通过对草书草书<自叙帖>的学习,已经陆续发布了一百来篇关于怀素草书字法的学习分析短文,有的是一个字的,有的是多个字,更多的是同一 ...

  • 沃兴华的书法世界,你不懂 |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850字 · 建议阅读1分钟 ] 文 / 佚名 沃兴华,一九五五年生于上海,一九七七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一九七九年破格考取本校古文字专业研究生,一九八二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

  • 视频 | 沃兴华谈《开通褒斜道刻石》

    视频 | 沃兴华谈《开通褒斜道刻石》

  • 沃兴华的书法理想|中国书协|书法|书法家|篆刻家|沃兴华

    沃兴华,一九五五年生于上海,一九七七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一九七九年破格考取本校古文字专业研究生,一九八二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一九九四年晋升教授,一九九五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华东师范大 ...

  • 沃兴华: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

    追忆    论艺    评议 意义何在 文/沃兴华 笔法的基本理论是"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即使再短小的笔画都要"三过其笔",写出" ...

  • 沃兴华|关于书法,真正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做任何学问,搞任何艺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门学问或艺术,都是没有出息的,书法也是如此. 因为书格的高下取决于人格的高下,"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才,如其学,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而人格 ...

  • 沃兴华 | 欣赏书法有三个标准

    沃兴华,一九五五年生于上海,一九七七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一九七九年破格考取本校古文字专业研究生,一九八二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一九九四年晋升教授,一九九五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华东师范大 ...

  • 沃兴华: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的区别及互补

    沃兴华 沃兴华 1955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79年破格考上华东师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