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嵩口
嵩口的古意,一半停留在星罗棋布的古屋老厝里,另一半寄寓于大樟溪两岸的朴实民风中。
古意,是嵩口的魂。千百年来,她慢慢聚拢,悄无声息地蛰伏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从古镇大门进来,沿街而上,陡然看见张元干塑像,仿若昨日。这位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啊,在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嵩阳广场,日夜守护,把嵩口打造成了福州境内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
季节变换和晨昏更替丰富了古屋老厝的容颜,斑驳的老墙是神来之笔,突显了沧桑之美。秋风乍起,封火墙上的芦苇花轻飘飘地散开,在你眼前飞舞,把你带回明清时代的记忆。并没有多少本地人在意这些气势恢弘的土木巨构,而我,一个外乡人,却迫不急待地把思绪回溯到它的发端。仿佛,每一片坚忍的瓦片,都诉说着一部艰难的奋斗史;每一个孤独的天井,都直通蓝天,寄托着一个美好的向往。
古镇的老厝,成排连片,孤傲地拒绝一切现代元素的介入。为数不多的几栋现代砖楼,惶惑地匍匐着;檐前的电线杆,孤独地站立着;各种现代车辆,迟缓地行驶着。三五成群的游客,放低了交谈的声音,生怕惊醒老厝里沉睡的故事。倒是小径两边弯弯曲曲的石磡里的鹅卵石,披着厚厚的苔藓,张扬地把头探出墙壁,象一个东张西望的精灵,要从几百年来的重压里蹦出来。后来看航拍照片才得知,这布满鹅卵石的巷道原来叫“鹤形路”,相传为张圣君建造,喻义着长寿、吉祥与家族的兴旺发达。这条路与过道尽头的垅口书斋,成为了老厝的一个部分,把时光和繁华凝滞成一个典雅的符号。
生活在老厝里的人们,是流动的古意,飘浮在古镇四处。街头有一爿线面作坊,巷子深处是一个生产酱油的老屋子,古街小店里头发斑白的伊伯正做着篾匠活儿,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并未流失。店铺里卖葱油饼、水晶饼和九层馃的老阿妈,必定是地地道道的嵩口人。民俗博物馆收藏了当地农人曾经的生产生活用具,更是收藏了他们的现实生存状态。人们选择在村庄风景最优美的山头供奉张圣君,逢年过节烧香叩拜,遇到大小事情求签问卜,经久不变。只有那些刚刚嫁入的媳妇,瞪着迷惑的双眼,猜测婆婆的心思。
顺着古街,穿过德星楼,我听到了时间的音符,那是大樟溪淙淙的流水。数百年来,水涨水落,水清水浊,终年不急不缓地流淌着,见证时光的流逝。在河边的古榕树下闭目静听,你并分不清那是宋元时期的流水,还是明清时代的喧闹。只有睁开双眼,你才发现,溪边重叠的竹筏,只是一道摆设的风景,昔日繁忙的码头,已然烟消云散。
溪的远处,有数根兀然矗立的高速公路桥墩。我心里惶然,是古镇的古意走到了时光的尽头,还是现代文明将要彰显古意的价值?
也许我应该期待,一场古意与现代的美丽相逢。就如在深秋的暖阳里,我收获了丰收的喜悦。至少,我可以收藏一个古镇的一段美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