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熟茶的汤感表现

说了生茶,茶友催着我讲讲熟茶,——尤其是那些劣质熟茶会是个什么鬼样子。
从工艺上看,如果将生茶定义为轻度加工的制茶工艺,那么熟茶的渥堆发酵显然就是重度加工了。就好比一块经过基础腌制的菲力牛排跟一条火腿的区别,它们分别有着各自的评价标准,但也有共通之处。
发酵工艺的出现,实属无奈,——海外贸易消费量最大的是老茶,因其已经钝化了新生茶的苦涩以及烟火气等负面信息,变得醇厚而无刺激。但那时大陆对老茶还尚无概念,手中更是没有老货可居,只能眼睁睁的把新茶便宜卖了,看人家高价卖老茶。
直到风闻坊间有“做旧”一说时,不安于贱卖新茶的人们开始琢磨着“新茶做旧”的工艺。甭管是翻找民国的“潮水工艺”,还是广西茶的发酵工艺,但总算弄出了个渥堆发酵工艺——茶也不苦了,汤也不涩了,很多喊生茶烈、生茶寒的人也开始说这茶柔和,喝出暖了。
但是,——那味道对不上啊~~
甜、滑、厚,但却绝不是老生茶的味道。
糊弄着当老生茶卖肯定是没戏了。这渥堆几十天下来,就是蒸馒头也早熟了多少遍了,那就叫“熟茶”吧(开个玩笑)。
注意,打那时起普洱才有了生熟之别,熟茶出现之前只有一种普洱(生)茶。此后有人又把满足多少年份的生茶定义为“老生茶”,知道就行,我就不在这儿矫情了。
回来继续说熟茶,如果你能理解开篇那个比喻,应该知道“轻度加工”将保留最大的品质与风味的独特性、差异性;而“重度加工”则会导致最大的风味趋同,而这种风味很大程度上便是工艺的风味。
渥堆熟茶的工艺风味是什么呢?
上面说了,——甜、滑、厚
在这个主调的基础上,人们努力增加积极信息,规避负面信息。
来看负面信息:
首先,甜、滑、厚不足可被视为一种缺陷。喝起来寡淡无厚度,虽甜却粗糙不细腻,或虽汤色浓重却无甜度回甘。
当甜、滑、厚都有不错表现时,就要看这三者的整体感如何了,是否有某一种过分突兀,或两项表现不错而第三项为负面表现的。
此外,汤感一旦出现酸、馊、麻、钉、霉苦、异味等,统统算毛病。剩下就看您在那价格跟这毛病直接取舍了。
还有,熟茶虽是大批量生产,很多时候生产环节依然粗放,但我也不提倡茶汤杯底有太多沉淀。
再说说那些被增加的积极信息:
一些是通过添加物来实现的,如添加茉莉花、陈皮丝、陈皮屑等。本质上这属于“再加工茶类”中的“复合调配茶品”,原则还是要避免失衡而要追求平衡。有的这种调配熟茶茉莉花味、陈皮味盖过了茶味,就犯了失衡的毛病。
还有一些人希望通过工艺调整来获得更多层次变化的汤感,于是什么更高等级的原料啦,竹筐发酵啦,木板发酵啦,轻发酵啦,植入菌种啦,也就都出来了。还有叫喊着要“熟茶喝出老生茶味”来的(熟茶的初心么)。
但就我个人的观点,渥堆工艺很像蒸馒头,要么不蒸,蒸就蒸熟。只蒸到一半那就是“半生不熟”,跟老生茶还是不能划等号的。
我们来观察一个条索样本:渥堆发酵更接近于“由外而内”的作用过程,自然陈化则更像是“由内而外”的转化。真正的老茶往往茶饼表面都已经被氧化,汤感表现为氧化苦,但饼芯内部的汤感则醇韵丰满迷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所以要做出“新茶老味”来,可能整套工艺都要被推倒重来。
坏了,本来说熟茶简单的,可又给整复杂了。
算了,就这样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