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创作中的转译 ——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为例
浅谈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创作中的转译——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为例
浅谈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创作中的转译
——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为例
文/赵苏蒙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李鹏涛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摘要:校园建筑既是教学重地,又是地域文化载体。从校园建筑基本功能设计出发的同时,更应对地域文化进行转译,运用地域性建筑语言对建筑进行创作。文章从地域文化、中小学建筑的特性出发,对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转译进行研究与讨论,结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深入讨论“地域语言”与“建筑语言”的转译,旨在寻求当今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途径和策略,为此后的中小学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中小学建筑;转译;阿左旗第五小学
前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根基,这也就意味着中小学校园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全球趋同的当今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定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教育。教学功能是其设计的基础,而就建筑的深层次影响而言,中小学校园建筑是学生长期使用的公共建筑,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培树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值得建筑创作者深入思考。
1 元素——地域文化与中小学建筑
1.1 地域文化
地域是指由相同或相似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定的区域空间。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则是由社会经济、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且因地域之间相互区别而有所不同。建筑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之下,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又体现了当地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深层次表达了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1]。
1.2 中小学建筑
图1 教学楼建筑布局形式语言提炼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中小学校园既是对青少年实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场地,亦是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场所。中华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关键在于青少年,因此,中小学建筑既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功能,更要具备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精神的功能属性,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中的表达成为其文化特质表现的必然途径[2]。其中,教学功能通过教学空间组团的设计即可满足,但是如何在其中融入地域文化则成为中小学建筑创作的重点。
2 转译——地域语言与中小学建筑语言
建筑师通过空间与形式来完成建筑的创作,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观念。地域性建筑创作亦是如此,通过空间与形式的运用,向使用者传达地域性的设计理念,使用者通过所观、所感加深地域文化的概念,这一过程即涉及到“建筑语言”和“地域语言”的转译。笔者认为,这种转译过程是循环的,通过建筑创作者凝练的“地域语言”并植入在建筑中,形成地域性建筑作品是两种语言的第一次转译,而让人们对“建筑语言”的解读而加深地域文化的概念是两种语言的第二次转译。那么精准的凝练“语言”,进行合理的转译则成为地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转译的重要过程。中小学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更是如此,不能脱离中小学建筑的固有属性的同时,更不能脱离地域文脉的传承。
2.1 凝练语言
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的文化生态学概念用以探讨地域性差异的文化特征和模式。这种观点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两种变量的观察来研究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规律[3]。笔者认为,地域文化语言凝练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反过程,正是多种地域文化语言交融、汇合才造就了地域文化。但是,地域文化语言只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并非全部,这是因为地域文化与研究所划定的文化圈大小有很大关系,文化圈划定越大,则地域文化语言的代表性越强,特征性就越不明显。所以对地域文化语言的凝练则从地域文化入手,反观自然与人文。
图2 体育馆主入口门洞形式语言提炼 (图片来源:项目资料及作者自绘)
中小学建筑语言则从其空间与形式出发。空间与形式包含了一次设计过程所需要解决协调的所有问题,具体也包含了历史、自然、人文、宗教在其中的体现。
萧飞羽环视沉思的众人,脸上看不出一丁点凶吉的预兆,寻不出一丝可以意味的痕迹,他是那般深沉,那般宁静,又那般不可捉摸,就像海,无边无际;像云,飘浮无寄;更像雾,迷惘而幽静。
2.2 合理转译
地域语言与中小学建筑语言的转译是创作的重要过程。转译需要合理与适宜,选取适当的地域文化语言,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法叠加在建筑语言上,形成“地域建筑语句”,并做到自然与人文对应空间与形式。那么,在转译的过程中,地域语言精准的转译到建筑设计的各个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空间和形式的设计有较为固定的手法。当在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质的时候,则需要建筑师进行充分的思考,将地域语言精准的融入空间与形式的设计之中,使得建筑充满地域文化内涵。
3 语言转译实践——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阿拉善左旗是以蒙古族居民为主体、汉族居民居多,兼有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巴彦浩特镇位于其东部,贺兰山西麓。巴彦浩特镇为蒙西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和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镇内汉族思想、蒙古族风俗习惯、清代礼制制度、藏传佛教学说、宁夏回族文化、民国时期西方文化等交融与渗透,呈现出一种多元型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背景[4]。
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的表象是校园空间对城镇空间的转译,实际则是对城镇空间地域内涵的深层挖掘,即对城镇场所精神的强化,能有效延续城镇空间的历史记忆。在其设计中,有着对当地民居、历史建筑、民族建筑原型的建筑语言提炼与应用,又有对当地意识形态的体现。
3.1 当地民居
3.1.1 院落空间
巴彦浩特镇传统民居因其地理环境、多民族风俗传统,具有独特的居住建筑形态和文化内涵。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当地民居是多以合院为主,是对北京合院建筑布局、形制的高度模仿,亦受距离其较近的宁夏地区民居影响,在此基础上融入蒙古族的民居特点,形成聚落空间。空间秩序和组合形制体现礼制,形成一定的轴线关系,强调对称美感,建筑局部空间被调整以适应蒙古族行为习俗。
单一的操场不能够满足短课间学生简单活动的需求,所以在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的教学楼周围布置活动场地显得十分必要。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的优势就在于通过院落的围合形成公共场地,用于人们活动。对民居的院落空间进行提炼,进而运用在教学楼的设计中,那么则有以半围合式为主体的建筑布局形态(图1)。校园建筑以教学楼为主体,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的教学楼设计则运用了半包围院落的布局形态去组织教学单元空间,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教学楼与活动场地的组团设计,增强了室外空间的层次。
就《卜算子》的创作数量而言,北宋与南渡时期作品约占40%,南宋时期作品约占60%。同时,南宋还出现了系列作品,如辛弃疾的组词十二首,姜夔的组词八首,辛词写闲居生活,姜词咏梅。体制上,《卜算子》有柳永、张先对慢词长调的继承,也有个别作家对小令的追随。既有正体的效仿填制,又出现了诸多不同变体。这些变体主要以字数、句式等不同来表现格律、用韵的变化。题材上,自北宋至南宋,《卜算子》表现内容涉及歌咏爱情、离别感伤、家国情怀、怀古咏物、祝寿贺词、佛道修行等,对后代词人产生深远影响。苏轼、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篇名作,更是提高了该词调的质量,推动了其发展。
3.1.2 民居形式
溪荪鸢尾播种在苗盘内进行,撒播或者条播均可,然后覆土2cm,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溪荪种子采收后立即进行消毒及层积处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每隔12h换1次水,持续3d,然后用6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6-8h,沥干表面水分,放在用0.2%的KMnO4消毒过的细沙中混合拌匀,种子和沙的比例为1:3,混合后可装入种子袋,然后在0-5℃下处理60d后撒播到苗盘中。溪荪种子成熟后不能直接干藏,否则不出苗或者出苗率极低,采收后立即进行消毒和层积处理出苗率可以达到85%,播种后覆盖2cm左右的细土并进行压实,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实生苗2-3年开花。
巴彦浩特镇的民居形式统一又存在变化。对基地原有民居形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屋顶部分多为双坡屋顶,亦存在平顶的形式,但是双坡屋顶的坡度有所不同,屋身部分则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一样,南向开窗开门,色彩即以砖色为主,整体和谐统一。
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基地周围新旧建筑共存,其北侧仍保留有不少传统民居建筑。为了与周围建筑呼应,对民居的形式进行提炼,形成双坡屋顶这一文化符号。在设计中采用不同坡度的屋顶进行设计,同时对传统的屋顶形式进行变异处理,融入多重文化元素,完成体育馆的屋顶设计。建筑色彩采用民居建筑色彩相同色系,同时在细部构件中加入中式建筑形式,以强调当地建筑形式和中原文化的结合。
3.2 历史建筑
巴彦浩特历史悠久,曾为清代的定远营。城内现依存较多清代历史建筑,如阿拉善王府、延福寺等。历史上的巴彦浩特园林也较为兴盛,曾经仿照北京颐和园在此地修建王府花园,也修建了东、西花园。清代建筑为巴彦浩特的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提供了诸多可供挖掘并运用在建筑之中的文化符号。
在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的教学楼钟楼的屋顶设计中,就运用了四角攒尖顶这一园林建筑惯用的屋顶形式,再现巴彦浩特的地域建筑文化多元性;体育馆的主入口则进一步融入单檐歇山建筑的立面样式,以此作为门洞的处理(图2),在增强主入口导向性的同时,也与当地的王府等清代建筑遗产造型进行呼应,强调文化内涵的概念。
3.3 民族建筑
巴彦浩特历史上曾为和硕特蒙古王爷所统治,蒙古族文化深深影响当地的文化。当时,当地并无过多的固定建筑可供居住,居民以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蒙古包为主要居住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才走向固定式。但是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巴彦浩特,在当代的民居院落布局中,尽管融入了北京、宁夏民居的特色,但是在院落布局的总体功能上,依旧具有和硕特蒙古族的特点。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的典型建筑,可以被提炼为多种符号进行设计。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的设计中结合蒙古包的形态,进行大空间的建筑创作,以多边形为平面形态,结合屋顶的设计,形成蒙古包的设计意向,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性。
好的党校专题课应该更多是内容的精品、思想的精品。因此,具备了好的授课选题,更需要学术的聚焦,明确分析的理论框架。如果仅仅是用文件来解读文件、用事实来解释事实、用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词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就会缺乏理论的穿透力、缺乏课程的说服力,难以让党校的学员解渴和信服。
3.4 文化观念
多重文化相互作用与影响造就了巴彦浩特的多元文化,历史上,蒙古族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在此地交融、碰撞,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改建、新建欧式建筑在巴彦浩特风靡一时。巴彦浩特多元开放的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此后的建筑设计。
鲁迅清醒地意识到,当时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流水准之间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在翻译和介绍国外优秀作品方面,国内也严重滞后,吸收借鉴太少太迟。即以《小约翰》为例,该书是凡·伊登青年时代的作品,发表于1887年,但直至40年后的1927年,才由鲁迅和同事齐寿山联手译成中文,其时凡·伊登已68岁了。
意识形态虽然为思想层面要素,但是可以通过建筑实体得以表现。第五小学的主教学楼设计中,连廊的设计运用了现代建筑底层架空的手法,同时平面形态以弧线为主,与教学组团的新中式风格形成对比,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也将中西方不同的设计理念融入在教学楼设计中,以此体现当地的文化包容多元的特性。整座校园以灰白色为主,在北方地区融入江南风格,以再现历史上此地繁盛的园林文化。
结语
地域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既可以是文化,又可以是当地历史建筑,也可以是通过建筑来映射当地的意识形态。地域性建筑创作需要对地域语言进行转译,在这一过程需要精准提炼与精准应用。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纯汉语授课学校,兼具巴彦浩特地域建筑特点,体现文化的包容特性,对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弘扬地域文化有加强的作用。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提出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仍然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为主。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尤其是对于工程学科。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建立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汽车电子与仿真测试”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探索采用活动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19(2).
[2]雷体洪,林玉,袁志成.中小学教学建筑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再造——以秭归新城区中小学建筑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33(5):31-34.
[3]董竞瑶.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J].建筑与文化,2015(5):182-183.
[4]王敏.阿拉善定远营建筑布局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
Talk on the Transl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Taking of Design of the Fifth Elementary School of Left Flag,Alxa,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Abstract:Campus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lace of education,but also the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We start the design of campus architecture from its basic function,translate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apply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al language for the building creations.Starting from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building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campu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Integrating the fifth elementary school of Left Flag,Alxa,Inner Mongolia,it deepl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regional language” and “architectural language”.Its purpose is to seek for the solution and tactics for the phenomenon of aphasia for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future.
Keywords:regional culture; building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translation;the fifth elementary school of Left Flag;Al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