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为孩娃破费不菲? 儿童节不应变消费节
●儿童节日消费的高档化、奢侈化,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更助长了拜金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几乎每个家庭都为孩子破费不菲。一项调查显示,45.5%的受访家庭在儿童节期间的消费超过1000元,儿童手机、苹果平板电脑、各种千元以上玩具都是热销产品。节日开销在近20年内涨了500倍,儿童节已经俨然成了“消费节”。很多人认为,儿童高消费是家庭溺爱造成的。诚然,绝大多数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不少家庭甚至是“6个大人一个孩子”的格局,孩子身上凝聚了几个家庭的爱,孩子就是大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成长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需求难免会“一呼百应”。从家长角度来看,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过节了,买点礼物弥补一下缺失的关爱,是人之常情,也是大多数父母的淳朴想法。但是更多的时候,家长是在无形中“被高消费”。首先,被商家推着消费。一方面商家抓住家长的心理,只做贵的产品,不做廉价商品,因为“只要是孩子的东西,再贵他们也会买”。另一方面,“只有价格贵的、进口的、甚至是大品牌,才安全适用”的看法已经在家长中形成共识。比如,大部分父母认为,买玩具要国外的大品牌才可靠,尤其是给低龄儿童买玩具,虽然价格高,但玩具设计得比较适合儿童特点,而且禁得住摔、拆、磨,不含对儿童有害的甲醛等物质,比较让人放心。而一些价格较低的国产玩具,往往只重外观,不太注重适用性和安全性,有的玩不了几天,就摔坏了,散架了,有的有刺鼻气味,有的缺乏创意,只能吸引孩子玩一两天。所以,“只有贵的才是对的”在儿童消费品上表现得异常突出,从奶粉到服装、玩具,无不如此。其次,被社会推着选择。消费攀比心理在孩子们身上显露无遗。在中小学,虽然都要求孩子穿校服,但是鞋没统一要求,于是,很多孩子都要求父母买“耐克”、“阿迪达斯”等名牌鞋,理由是“同学都穿名牌鞋,我没有,大家会瞧不起我”。儿童手机也是这个道理,苹果、黑莓等能随时上网的高档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普通收入家庭为此不堪重负,但家长不买似乎对不起孩子,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满足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虽然还不太懂攀比,但是细心的父母会发现,那些每天穿得光鲜亮丽的孩子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比如,做游戏、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会有意无意地多让这些孩子参与。老师的关注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些敏感的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较难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儿童节的本意是提醒社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如今却异化成了“消费节”。儿童节日消费的高档化、奢侈化,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更助长了拜金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儿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家长还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提倡并营造简朴、丰富的生活环境,教育引导孩子注重知识的吸收,健康体魄的锻炼,让他们体会劳动创造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逐步培养起健全的心理和品格,在成长中学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本领,而不是从小养成享乐的习惯,只能大手大脚花钱,不懂珍惜,不会创造,那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也是未来社会的缩影。因此,让儿童节充满童趣,充满亲情,用爱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让社会更有活力,更具朝气,充满希望。